
传统文化进课堂还有多远
如今,国学进课堂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但如何进课堂,如何让学生欣然接受国学等问题却引发学界和实务界的热议。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中小学学校纷纷开设国学课程,众多高校也相继成立国学院。
国学进课堂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国学进课堂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学进课堂需要哪些方式?国学进课堂应避免哪些误区?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国学进课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经典的学习在各地兴起,并成为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国学教育该如何展开却未有定论。
在国学学习之初,主要是以个人设馆办班授课的方式开展,一直未能进入中小学课堂。而随着学习国学的热情日益高涨,国学进课堂的呼声逐渐出现。
为适应当今中国人文学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于2005年5月28日组建了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国学班学制为6年,采取本硕连读的方式,毕业后可直接获得相关硕士学位。
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尽管如此,国学进课堂仍在探索之中。中小学国学教育主要仍以开展一些学国学活动为主,内容上集中于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并未形成成熟模式。
2013年9月,广东省近30所中学开始试用台湾版国学教材,迈出了国学进课堂的一大步。其后,江门市教育局已拟定初步方案,将国学教育与现行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门常规辅助课程。
这种将国学教育作为中小学课程进入课堂,在全国教育系统尚属首次。
持续多年的国学热在201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是年3月,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表示,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预计秋季投入使用,教材共4册。
从深宅大院走进社会大众,国学教材的出现促使国学“进课堂”又进了一步,反映出人们对于经典著作的尊崇,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对此,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教授主张,国学要进课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小学到大学都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对于延续我们的文化血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汪振军表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现自身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和国际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教育之设计
20多年的国学热表明,从学习国学到国学进课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是已经出现的课堂国学,在课堂设置、课程性质等问题上仍有很多需要探索。
早在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已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就在这一年,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的调查表明,中小学国学教育没有任何基础,没有教育目标、没有课程规划、没有师资、没有教材,基本上处于零的状态。
经过“十一五”这几年,国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对此,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表示,“十一五”期间解决了目标和课程问题。通过课程实验和专家论证,国学教育被认定属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范畴,即完美人格教育;国学教育的目标是,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这几年中,不仅目标与课程有了规划,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国学经典进课堂的认同度也有所提高。然而,在师资和教材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受重视的程度还不足,缺乏适用教材,专业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一些地方搞“开笔礼”,让孩子们身穿汉服、头点朱砂、礼拜孔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但并无国学课堂教育,成为了一种形式。这种国学教育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在汪振军看来,国学应包括器物文化、技艺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精神文化几个层面,其传承方式,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地域条件,设定不同的内容。
这期间,薄弱的教材环节引起了重视。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
2015年3月,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表示,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秋季投入使用,教材共4册。根据设计,教材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级,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教材将原文全本讲解《道德经》,而《论语》《孟子》等按主题归类讲授,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
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该套教材将《论语》《道德经》等经典文献全文选入。
还有一些学校开始创新,推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和《道德经》等课程。这些经典都是全文保留,书上还有关于茶文化、京剧等国粹和传统文化的内容。
对此,有学者建议,中小学可减少英语以及数理化等工具性学科的授课时数,增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课,并以之为必修课、考试课、学分课。同时,还可开设类似“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实践课。
汪振军表示,除了传统的经典研读,还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体验学习。比如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将民间艺人请进来展示、传授功夫、戏曲、剪纸、泥塑、陶瓷、民歌、舞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些文化。
国学教育之误区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国学教育,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但具体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甚至陷入一些误区。
在倡导国学之际,传统文化进高考成为一种趋势。2015年底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显示,全国25个省份高考将统一命题,并研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有评论指出,国学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国学教材进课堂,最好不要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否则,不仅容易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造成国学背后的传统人文精神割裂乃至荒疏。
福州大学教授舒展也表示,十分支持加强中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并不看好。她认为,如果高考机制不改变,只是形式上改变,那也只是学生多背几篇古文,加重学习负担。
在国学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只有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用欢乐的心态去欣赏、学习,才能体会到国学的魅力。
这一点在课程设计者那已经有了反馈。张健明确表示,他们设计的课程不要求考试,怕它变成现在的语文课,有标准答案,而传统文化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对于人的进步有帮助就够了。
国学进课堂面临的另一误区是对国学的删减。去年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这些消息激起了热议。对此,许多校长表示“不敢苟同”。郑州市众意路小学校长马靖表示,读经典就该读“原汁原味”的。至于何谓糟粕与精华,应该交由学生来判别,学校的工作是“引导”而非硬生生地将原著删节、涂改。
也有教师表示,孩子学国学在记忆时应保证传统经典的完整性,而在实践中,当然要有所甄别。
校园国学风刮热之时,国学教育形式也出现了误区。一些人把国学、汉服等联系到一起,好像穿现代的衣服就学不成国学、国学就失去了味道。
对此,评论认为,稀奇古怪的服饰、隆重的场面只会让学生加重负担,甚至劳民伤财,最终导致本末倒置,对国学弘扬毫无裨益。
而有的地方国学教育活动,仅仅是穿汉服、举行成人礼、表演小节目,国学成为一种装点的道具。这种娱乐化的误区亦值得注意。
在学习内容上,更是要避免误区。在学校工作的贾杰向记者表示,国学教育不应去复兴文言文、繁体字,且国学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确的,应去粗取精、去除糟粕。
对此,汪振军也表示认可。他认为,在传授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入误区,要用辨证、发展、比较的眼光对待我们的文化,要让我们的文化融入世界潮流,融入现代意识,融入现代生活。
“保护和传承只是手段,创新与发展才是目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必要的文化责任与担当。”汪振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