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书匠”吕世伦耄耋之年出新作
10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了第五期“新作分享沙龙”,已经82岁的法学教授吕世伦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讲台上整齐码放的28卷书,正是他刚刚出版的《吕世伦法学论丛》。这是他将自己一生在理论法学方面的重要论著予以系统整理和付梓的成果。
“《吕世伦法学论丛》出版了,此亦垂暮之年的一件快事。”吕世伦扶着这套丛书感慨道。
他抬头看了看台下,王振东、曹磊、李元起等几名弟子正看着他,似乎时光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又回到了给他们授课的讲堂。
如今,弟子们都已经自立门户,成为人大法学院教学力量的中流砥柱,法理学、法哲学的思想也在他们的课堂上代代相传。
笔耕不辍的60年
吕世伦出生于日本殖民时期的大连,自高中时便开始大量研读马列著作,从对立的意识形态竞争中产生了对政治的兴趣,在大连中学任教时,对法学产生了兴趣。
1953年,吕世伦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此后63年,他一直没有间断法学专业学习,一直笔耕不辍。
吕世伦在分享会上谈道,由于年事已高,再撰写新的著作已经力不从心,所以决定将过去发表过的作品进行汇编整理,编辑成书。一方面温故知新,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培养自己的人大法学院的感恩和回报。
在分享会上,吕世伦回顾了自己走过的60年研究之路,他与到会的师生讲出了自己多年执教、科研的感悟。“第一,应多读书、多了解社会情况,并提笔发表自身观点;第二,坚持教书和科研相结合,课堂讲授经过思考,而非照本宣科,同时科研中的许多灵感也来自于教学过程,二者不可分割;第三,坚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树立‘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时刻与学生保持沟通是提高自己、提高学生的好办法;第四,要坚持独立思考。认为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就应敢于坚持;第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学家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吕世伦说,坚持做一个“教书匠”,踏踏实实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王佩芬是《吕世伦法学论丛》出版工作的主要负责人,16年前,她也曾在吕世伦门下攻读研究生学位。
王佩芬介绍:“由于很多手稿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对辨识和数字化造成了很多困难。出版社编辑们都是加班加点,力求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快完成吕老师心愿。”
王佩芬谈道,由于法哲学、理论法学和西方法律思想等著作的专业性极强,出版社编辑不具备如此高深的学术水平去修改吕老师文章,还专门请到了多位专家教授校正稿件。
思想硕果得到高度评价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在看过了《吕世伦法学论丛》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吕世伦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法学家。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出版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套丛书关于法的现象与本质的研究,可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对西方法律思想全面的介绍和梳理,可为我国依法治国的实践提供借鉴;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的成果,对保证我国依法治国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当前依法治国实践的许多现实问题有严肃、深入的思考,对策、措施的讨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公丕祥表示,这套鸿篇巨制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当代中国法哲学理论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主题展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也是吕世伦的弟子,他总结了吕世伦对法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层次。
第一,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颇深,不仅仅是对史实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和研究,而且对不同思想家的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第二,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思想的深入探讨。
第三,对纯粹法理学研究十分深入,在主权与人权的争议、人治和法治的辩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总是能够以一个法哲学家的角度,不唯书、不唯上,发表专业而中肯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