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躺枪”的也许有你

    在国内,各地人都有被歧视的一面,每个人似乎在歧视别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歧视着……

 

  

  籍贯是新疆的小妮(化名)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她永远都忘不了2014年毕业后在北京入职新公司的经历。

  “录个人信息时,人事部的同事看完我身份证就去找上司了。过了一会儿上司过来对我说:‘你是新疆人啊?那你第一个月的工资得押着,不然到时候公司丢了东西谁也不好说。’”

  同为新疆人的阿布都觉得小妮的经历根本不算什么。“在北京有一次和同乡的朋友坐地铁,聊到老家,旁边站着的女人突然表情惊恐地看了我俩一眼,捂着包快步去别的地方了。”这种无言的歧视,阿布都经历得太多。

  不少新疆人,无论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只要身份证上标明是新疆,就会被“另眼相看”。

  其实,遭遇地域歧视的,何止是新疆人。细细数来,各地人都有被歧视的一点,每个人似乎在歧视别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歧视……

河南人“伤不起”

  20164721时许,“朝阳798和颐酒店一名女子被强行拖拽”案件专案组在河南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在该省许昌市将涉案男子李某抓获。

  官方在披露案情时,在嫌疑人李某后加了个括号——(男,24岁,河南省人),网上掀起了一场吊诡的地域歧视风波,部分网友再次将这一极端个例同“河南人”联系在了一起,使整个事件偏离了主题,甚至引发了风波。

  众多媒体在转载报道时,在标题突出“嫌犯系河南人”这个本不重要的细节,于是坊间纷纷扰扰,河南人集体中枪。

  这次,河南人民不干了。《大河报》特邀知名评论员就此事进行剖析,并推出半个版面的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评论人士一针见血指出,嫌犯真是河南人吗?即便是,此事发生在北京,发生在素以“朝阳群众”名震海内的朝阳区,更应追问酒店管理之不善、警方监管之不力,而不应该将板子打在河南人身上。“挑唆”网友攻击河南人,污名化河南人,看似妙招,实则愚不可及,只会让人嗤笑,且产生极大的厌恶情绪。

  实际上,河南人遭遇普遍歧视由来已久,发生在10年前的这起案件最为典型。

  2006217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地域歧视案经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调解结案。

  经法院主持调解,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向原告、河南籍公民任诚宇、李东照赔礼道歉,原告任诚宇、李东照对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表示谅解,原告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20053月份,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龙新派出所在无任何证据证明在其辖区内存在“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前提下,为打击辖区的刑事犯罪,在辖区的怡丰路黄龙塘市场附近的大街上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这一明显带有地域歧视性质的横幅一挂出,当即招致不少市民的非议。尤其,极大伤害了河南籍民众的自尊心。

  同年330日,南方某报以《派出所悬挂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横幅惹争议》为题率先报道了此事,随后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网友热议。

  一个月之后,在河南省国基律师事务所任职的河南籍公民任诚宇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名誉权为由,向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原告认为,被告下属机构龙新派出所对二原告家乡的地域歧视和对整个河南籍人群的否定性社会评价,不仅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而且直接损害了二原告家乡及所有河南籍中国公民和河南籍侨民的声誉和名誉,粗暴伤害了二原告对家乡的感情及对家乡应有的荣誉感,因此被告的行为已侵害了二原告作为河南籍中国公民所应享有的名誉权和精神健康。要求法院判令被告依法就其侵权行为对二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并将道歉内容在一家人民法院认可的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

  最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地域歧视普遍存在

  懊恼的不仅仅是河南人。

  上海男孩陈钊也很苦恼,因为一次聚餐他提出AA制,同事嘟囔说:上海男人就是小气。陈钊言语间充满被歧视被冤枉的无奈,想了想他又说,“不过老一辈的上海人地域歧视得也蛮厉害,我妈妈就坚决反对我跟安徽的或者苏北的姑娘谈恋爱。”

  在招聘中地域歧视更为常见。东北籍保安何冲有些气愤地说,他去北京一家超市应聘,老板看他人高马大觉得不错,但一问是东北人又觉得“容易惹事儿”,最终拒绝了他,更令他难过的是租房子时还因为是东北人被房东拒租了。

  即使是同一地区间,也常常存在类似情况。比如苏南人看不起苏北人,北京市内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上海市内浦西的看不起浦东的。

  穿插在求学、就业、婚恋的人生片段中,地域歧视真切地发生在一些普通人身上。而随着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都有“麦克风”,涉及地域的大小事件更容易被放大,裹挟大量普通人,甚至引发“骂战”。

  某长假过后,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这条微博一发,大量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措辞让外地人不太舒服,有种受到地域歧视的感觉,最后以北京地铁出面解释才告一段落。

“臆想关联”

  某高校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周晓宇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曾经去美国纽约时,钱包在地铁里被偷,排队参观帝国大厦时有很多人插队,服装店的店员们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这次旅行后,我判定: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里的人都是粗鲁而冷漠的。

  继而我又反问自己,虽然我可能是受了些委屈,但是,这样以偏概全真的对吗?

  任何城市都会有好逸恶劳的小偷、服务不周的店员、冷漠自私的人,但我却用旅途中随机发生的少数事件来定义一个城市的居民,把毫无联系的地理位置与人性挂上关联。

  其实在纽约的大部分时间,售货员正常为我服务,居民也都遵纪守法,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但是现在我能回忆起的却是仅有的几次不愉快的经历。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习惯性地忽略掉了常态下发生的事件,只留下特殊小概率事件来影响我们的回忆,比如说钱包被偷、参观时有人插队等。

  “我们越容易在一个地点回忆起特定的某一类事情,就越容易在这类事情与这个地点之间建立起原本毫无联系的‘臆想关联(Illusory Correlation)’。‘臆想关联’描述了人们在没有足够参考信息的条件下,把一些不相关却不太寻常的现象用因果解释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模式。”

  周晓宇分析称,比起其他的认知偏差,臆想关联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当我们对某一特定人群形成固定偏见时,往往在还没有了解他们的情况下就会先入为主地产生抵触心理,比如常见的:地域歧视。

  回想一下饭桌上与朋友讨论过的城市,留下好印象的地方往往无法激起大家的兴趣,但是只要一谈到负面印象,比如:“某城市的人好小气!某某城市的人骗子多!某某地方的人爱偷东西……”所有人都像经历过同一件刻骨铭心的教训似的发出强烈共鸣,话末还不忘带上一个身边人的例子:“你看来自某某地方的XXX不就是这样嘛!”

“我们需要做的是求同存异”

  地域歧视为何产生?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俊看来,这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之间客观存在的现象。“歧视本质上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有时候的确是一种歧视性的行为或言论,会对特定人群造成心理伤害甚至是实际上的负面影响,但有时候只是一种偏见或一种调侃。”

  “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域歧视,别‘高估’、别夸大。”顾俊说。

  “多出去走走!”背包客韩纬建议。他原来对不少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东北人火气大,广东人会赚钱但抠门,还有对其他国家的偏见,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当他真正走过这些省市、踏出过国门,才发现只要懂得尊重别人,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很多误解都是因为各地文化风俗不同才造成的。“比如大家常常认为上海人精明爱算计,却忽视了他们集体性格中尊重契约、关注生活品质等好的一面,不近距离接触是难以感受到的。”韩纬说。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也认为,分析地域歧视应该多从文化层面入手,从文化层面消解地域歧视,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洁又深刻的价值观、一种精神共识,能够包容并统领不同的文化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