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读学校的“上海样本”
——探访上海市彭顺中学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如何学习,怎么生活?这里的老师有什么特别,又是如何教学的?这里的每一个人对这样一所特殊学校有着怎样的情感,又付出了多少努力?上海市彭顺中学的故事能给你答案。
“你知道吗,在原校的时候,我三科成绩加起来连10分都不到!现在的成绩可是一路往上呢,真的开心,特别开心!”
因为台风的关系,9月底的上海阴阴沉沉下着小雨,但是在彭顺中学的一间教室里,读初三的强强(化名)却用明亮的眼神和自信的笑容让整个教室都仿佛充满了阳光。
整洁的校服,鲜艳的红领巾,说话时眉飞色舞的神情,坐在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面前的强强很难让人与问题孩子联系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与之前相比真的变化特别大。”
因为家庭的缘故,强强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个“问题小孩”,晚上很晚才回家,甚至不回家,早上也没有人会叫他起床去上学,从来都没有写过作业,成绩更是不用说的差。到了初中,爸爸因为一些事情进了监狱,强强只能借住在亲戚家。
“那时候每天晚上就是玩,白天到学校后就是睡觉,根本不听课,老师也不喜欢我。”谈起一年前的经历,强强有些失落。
初二的时候,强强被送到了上海市彭顺中学读书。提起彭顺中学,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所工读学校。
“来之前我设想了很多这里的情况,以为会过得很辛苦,没想到来了以后我发现这里跟外面的传言并不一样,老师都很好,讲课我听得懂,作业也少,作息都有规定,生活习惯完全改变了。”强强说。
如强强所说,提起工读学校,一般人可能一头雾水,甚至有很多猜测:军事化管理?经常用武力管教学生?在读的都是无法无天的坏孩子?是不是像监狱一样?
而马上就要面临中考的强强是这么评价他在彭顺中学一年多的学习生活的:“我真的把这里当作了家,这里的老师在我心里就是亲人,我最喜欢的周老师,我是把他当叔叔看的呢。我希望高中能在这里继续读职校,我在这里读书很舒服,有家的归属感。”
怎么学习?
上海市彭顺中学原名闸北区工读学校,由区教育局、区公安局联合创办于1961年,是上海市建校最早的工读学校之一。
该校校长陈健介绍,办校初期,学校主要招收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本区中小学生和流浪儿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招收这样的学生数量少了,更多的是接收有一般问题的学生。
“不仅仅是流浪的、违法犯罪的,也包括行规方面的,如网瘾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普通学校教师没办法管理的等。目前学校有100多名学生,在公安部门留有案底的学生仅有2人。”陈健说。
彭顺中学实行工读教育部(招收严重行为不良学生,即工读生)、托管教育部(招收一般不良行为学生)、对外服务部(对校外帮教生教育)、职业教育部,一校四部的办学模式,工读部和托管部均是寄宿制。除此以外,彭顺中学还承担着全区预控生(校外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矫治转化工作。
强强就在托管教育部读初三,但是他的学籍依然留在原校。
“工读学校是无名英雄,工读学校的校长可能是唯一无权在毕业证书上签名的校长了。”陈健自我调侃道,“学生来我们学校就读,学籍不变,毕业证也是发原校的毕业证,可以说将来的档案上不会显示在彭顺中学读过书。”
为什么会这样?陈健说主要还是因为工读学校的特点决定的,“现在社会上对工读学校还存在偏见和误读,说白了就是社会认可度不高,很多人认为工读学校出来的孩子就有问题,所以学籍留在原校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淡化工读痕迹,对他们进入社会也有帮助。”
如何招生,工读学校与其他学校也有区别之处。陈健介绍说,工读学校的招生应该叫做收生,因为招生是有指标的,而收生是有一个收一个,随时随地收。
“来彭顺中学就读的学生,我们都会征询学生本人、家长和原学校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看他的行为是否有问题,而不仅仅是学习有问题,行为有问题涉及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为我们是专业的,针对这类学生我们有我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技巧,把这类孩子送到我们这里,原校的老师就可以把更多的经历用在其他学生身上。”陈健说。
强强的课程表与其他普通中学的课程表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除此之外,还夹杂着书法、绘画、心理等课程,政治课以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为主。
彭顺中学的教学楼里,随处可见墙上挂着各种艺术画框,里面全部都是历届学生自己的作品,有写生素描、动漫人物、手工制品,栩栩如生。提起这些作品,不仅学校的老师赞不绝口,强强也是非常崇拜:“上几届的学长和学姐都特别厉害,我要向他们学习。”
彭顺中学教导主任徐老师告诉记者,在彭顺中学学习,不用担心自己被“淹没”在其他同学中。因为学校实施差异教学和分层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有所得。
“我们的教学一直遵循赏识激励,分层教学原则。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每位教师自身专长,把学生的需求与开设课程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各年级每周五下午开设了多项活动拓展课,如舞蹈、陶艺、工艺制作、美术、棋类、生物等。”徐老师介绍说。
强强的班级里,没有女同学,全部都是男生。
徐老师说,按照规定,工读学校必须要男女分班。“女孩更加敏感,教育方式也与男生有所不同,不适合和男生同班。历年来,女班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女班工作的老师有8位,其中有6位是28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更容易和孩子们沟通。”
2006年起,彭顺中学与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开办职业高中班,至今共开设了旅游英语、美容美发形象设计、物流管理、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等专业,招收学生近150人次。
学校配备了优秀的教师负责职高班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化课教学,实训课和专业课由市里一家职业高级中学统一培训,集教育、管理、培训于一体,使学生能够在3年的职业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顺利进入社会,让学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生活。
强强的愿望就是进入彭顺中学的中职班学习。“等我学到一技之长,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尽快独立。当然,如果读完中职还能够继续往上读,那样最好了。”对于未来,他充满着希望。
近年来,彭顺中学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十二五”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全国工读教育系统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工读教育系统教学特色学校等荣誉。
陈健说,学校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让孩子成为一个诚信的人、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怎么生活?
彭顺中学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20分起床,晚上9点熄灯就寝,对于每一项作息,都有严格的规定。学校依据工读生的基本行为特征,拟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个人宿舍如何整理,到回家后怎么与家长沟通,从奖励到惩罚,事无巨细。
因为实行寄宿制,特有的班级值班制度是对老师严峻的考验。每一位值班老师都要与学生32小时零距离的接触,不仅教授他们文化知识,督促他们学习、补差补缺,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起居和身体情况。
“32小时的意思就是一天24小时之后再加上下一个白天的8小时工作时。与他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尽快解决。”教导处副主任陆老师解释道。她说,女班的管理又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有一次,作为值班老师的陆老师发现女生小陈一直捂着肚子,时不时地去上厕所,精神也没有白天那么好,似乎有什么心事。
陆老师不动声色地走到她的身边,问她是否有不舒服,小陈吞吞吐吐说没有。为了不影响到其他女生的晚自修,陆老师也不便多问,就一直观察和关注着她。晚上睡觉期间,小陈也辗转反侧,说月经肚子疼,陆老师就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给她冲热水袋、喝热水,一晚未眠。
第二天早上,陆老师及时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张老师,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怀疑,觉得小陈有心事。于是陆老师和班主任主动找小陈谈心。在两位老师的关心下,小陈道出了事情的原因:父母一直不合,致使她不愿呆在家里,一直逃夜、逃学,与外面问题青少年呆在一起。在一次逃夜过程中,喝了酒后,与所谓的“男朋友”发生了性关系。之后小陈一直非常害怕,又不敢告诉母亲,来到学校后就感觉不舒服。
老师了解情况后,首先带小陈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在医生确诊没事的情况下,一起对她进行了交流谈心,通过心理老师给她好好地补了一堂青春期教育课。
想要更加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就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陆老师说,这对于他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有了这个值班制度,就意味着你不能向其他学校老师那样,每天正常上下班,有很多自己的自由时间。”
陆老师坦言,她在到彭顺中学任教之初,也从网上了解了一些学校的信息,对于工读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多的担心。但是通过与学生们相处,她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尤其是在教师节、妇女节等节假日收到学生亲手做的节日礼物时,“真的觉得特别感动”。
对于学校的教师团队,陈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他看来,学校的老师不仅会教学,更会教育。
“我们的孩子不仅是行为差、学习差,而且还存在心理问题。其他学校比较优秀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会不适应,虽然他有比较专业的水平,当遇到这些问题学生时,他的能力可能不行。”
目前,彭顺中学共有教师39人,各个派出所副所长、公检法司的专业人士都作为青少年心理行为矫治研究指导中心的编外人员,时常到学校来讲法治课。
经费的大量投入也是工读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国家规定,工读学校的学杂费、住宿费都是不向学生收取的,唯一收的只有饭钱。所有老师的工资、学校的各种设备,全靠国家的支持。但是因为一些相关制度的不配套,学校教师的待遇还不是很理想。”陈健说。
为了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2005年,彭顺中学成立了心理辅导室,由心理咨询室、团体活动室、沙盘活动室组成。学校会对在校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心理主题活动。
心理教师洪老师说,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也算是一种生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继而出现一些行为过激的情况,目前也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能够治疗,“其实他们真的挺可怜的,所以就要求学校的老师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在学校的操场边上,红底白字的条幅上写着“阳光校园自信少年”几个大字。身为教导主任,徐老师说,彭顺中学一直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开设各种拓展课程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搭建施展技能的平台,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近年来,彭顺中学初三的学生100%毕业、结业,95%的学生升入中专、职校、技校;三名学生分别考上民办高中和5年制大专警官学校,两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学生在外区重点中学任教。在上海市工读系统“拥抱明天”一、二、三届文艺、体育、艺术系列活动比赛中,彭顺中学参赛的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团体冠军、个人冠军。
为什么是上海?
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工读学校79所,其中上海的工读学校数量为全国最多,有13所。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与静安区合并后,原静安区的工读学校也合并到了彭顺中学。尽管学校数量减少了一所,但是上海仍然是工读学校的“大户”。
为什么在工读学校逐渐“式微”淡出人们视线的情况下,上海仍能够保留如此多数量的工读学校?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青少年保护工作处处长朱坚说,这与上海工读教育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业绩有关。
上海工读学校初创于196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上海市教育局先后办起了9所工读学校,使相当一部分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教育、挽救,为这些孩子的家庭提供了援助,也为社会治安减轻了压力。1977年后,为了帮助“失足”的未成年学生重新认识人生方向,上海市先后恢复和重新举办了27所工读学校。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的工读学校在办学模式和功能拓展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工读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前伸后延”的措施。即:对普通学校中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实施校外早期预防,对经过工读学校教育后离校的学生实施跟踪教育。其后,在上海的工读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减少数量的同时,增加了诸如家庭教育服务、托管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业务。
“上海市工读教育诞生至今已经50多年了,现在工读学校数量维持在12所,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上海市对工读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投入也还可以。”朱坚介绍,2015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实施了工读学校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财力支持、理念提升等,促进工读教育转型发展,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把工读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学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法治教育等五大中心。
“上海的工读学校有良好的传统和长时间的积累,这都是深入发展的有利条件。”朱坚说。
不过他也认为,相比较于大众教育来说,工读教育只能算是小众,上海各区的教育局对工读教育的投入其实仅占很小一部分,“经费的投入也许不是最大的问题,工读教育的发展关键还是要从观念转变和体制完善方面下功夫。”
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也是上海市工读学校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保障。
1987年,我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在上海颁布,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把工读学校列入特殊青少年学生的保护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工读教育开展工作,上海市还成立了上海教育学会工读教育专业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几点意见》《上海市工读教育规程》等文件,为工读学校保驾护航。
朱坚认为,现阶段再办传统意义上的工读学校的话,路会越来越窄。所以上海正在努力促进工读教育转型发展,更加注重工读学校内涵的提升。“现在出现最多的争议是还要不要办工读学校。早期法律中规定的工读学校招收对象范围比较窄,具有局限性,这也构成了工读学校发展的瓶颈。”
在他看来,彭顺中学的学生数量就比较适中,在上海的工读学校里,人数排第三,有些学校学生数只有二三十人,最低谷时个别学校甚至不到10个人。
“有人提出,既然学生这么少,那么可不可以不办工读学校,把校园用来办幼儿园和小学?但是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不良或者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不会减少,因此,工读学校不仅要办更要办好。”朱坚说。
对于工读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以及部分老师觉得“低人一等”的担忧,朱坚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工读学校,自愿把孩子送来读书。
上海浦东育华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的老师对学生也很关心,口碑不错,每年很多家长都主动把家里管教不了的孩子送到学校来。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朱坚说。
(杨康、单慧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