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衡水特大传销案庭审长达20小时
本报讯(记者张君 □代娜) 一起特大传销案因涉及14名被告人、横跨6个省市自治区,涉案金额达2亿余元,庭审历时20小时于国庆节前夕,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法院审理完毕。这是近年来桃城区法院审理的涉案数额最高、被告人数量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庭审时间最长的案件。
公诉机关指控,自2012年始,被告人吴某某创办“中国为民教育网”,以提供教育资源服务为名,要求参加者购买该网站的教育视频服务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银卡”“金卡”“白金”“钻石”的顺序组成层级,通过发展下线以及下线人员再次发展下线而获得利润和奖励。截至案发,已发展会员18万余人,涉案金额2亿余元。出庭的14名被告人分别来自河南、湖北、广西、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年龄多在40岁左右,所涉层级远超三级以上。
据了解,该案主审法官在仔细阅读、研究案卷材料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审理计划。整个庭审历时20小时,过程紧张有序、流畅高效,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完成了示证质证,并充分发表了辩论意见。
为保障庭审安全,法院法警队周密部署执庭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调警30余人,共同参与了押解、执庭、安保等工作,充分保证了庭审的顺利进行。
9月30日,该案主审法官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传销活动不断升级换代,迷惑性、隐蔽性更强。部分新型传销不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手机身份证,不集体上大课,而是以资本运作为旗号拉人骗钱。也有的传销组织以直销为名,行传销之实,对内反复强调其经营的合法性,致很多人无意识地加入,等发现陷入传销时,已投入颇多,甚至有的成员直至被捕仍坚信自己是合法经营,并非传销。
此外“网络传销”亦发展迅速,利用网站作为传销平台,以“电子商务”“免费获利”“爱心互助”等形式跨地域传播。尤其是“微信传销”,利用熟人和朋友圈进行传销,欺骗性、隐蔽性更强,蔓延迅速,影响广泛。
为此,主审法官提醒广大群众,警惕“暴利诱惑”,牢记传销发展人员、组成网络、复式计酬这三大基本特征,谨防落入传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