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模式:精准“四化”创建“大平安”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特意赶赴黎平调研“平安边界创建”,形成了《创建“联合党支部”化解接边地区社会治理难题》调查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建议“黎平县十联工作法”在全国接边地区进行推广
——贵州省黎平县平安建设工程创新纪实
1934年12月,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贵州省黎平县召开,由此,黎平县闻名中外。2016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值此之际,本社记者走进贵州省黎平县,探索黎平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迎难而上,努力建设平安黎平、和谐黎平的“新长征”中的点点滴滴。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黔、湘、桂三省(区)边界,多年来因多民族杂居、经济基础薄弱、硬件设施落后等因素,县内社会矛盾纠纷复杂,社会维稳难度大。致使2015年因村级管理、民工讨薪和景区违章拆除引发2起群体性事件和1起重大治安案件,被贵州省综治办列为全省治安问题相对突出县挂牌整治。
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夯实社会治安基础,确保平安建设整治取得成效,黎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多措并举在工作实践中创建了具有“黎平特色”的新型社会平安建设模式。即以县委书记为核心,各级党委、政府联动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点线面相结合;以治安防控“精细化”、矛盾化解“多元化”、平安创建“科技化”、社会服务“具体化”为主的“四化”平安建设新机制,以实现县、乡(镇)、村三级平安建设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黎平县实现了“由乱到治”及“由治到安”的华丽蜕变,成为贵州省首家因治安问题突出的摘牌县。
治安防控“精细化”
黎平县委政法委书记杨通辉告诉记者,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如何迅速扭转被动局面,走出一条具有“黎平特色”的平安建设新路子,成了近年来黎平县委、县政府的首要任务。
黎平县委县政府积极改变以往社会治安理念落后、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治安领导小组。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到单位和个人,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管、有人做。并强化考核,充分发挥综治、司法、信访调解作用,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纳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
平安建设“六个一”工程,即一个天网、一个网格、一个警务室、一个巡防队、一个综治工作站、一个调解室在全县推行。以治安基础较差的农村为例,黎平县形成了以民警巡逻+干部巡逻+治安积极分子义务巡逻+邻户联防模式的多方联动模式,组建成立了106支、1477人专职巡防队伍和451支、5061人的护村护寨队,农村9万多移动用户参与邻户联防,并配备了251名一村一警务助理员和251名村级矛盾调解员。
矛盾化解“多元化”
黎平县处于两省一区交界地带,素有“脚踏两省,鸡鸣三县”之称。省际边界线长面广,跨省、跨区、跨民族特征明显,导致其治安形势复杂多样,因边界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治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边界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为破解边界治理难题,黎平县敢于创新,大胆作为。在边界问题突出的龙额镇登晒村和广西三江县富禄乡形成了以治安联防、警务联动、纠纷联调、困难联帮、活动联谊、事务联议、资源联享、产业联兴、问题联治、平安联创为核心的“十联工作法”。据了解,“十联工作法”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省际行政区划限制,将传统的“各自为战”变为“两地整体作战”。
黎平县委政法委书记杨通辉告诉记者,以前平安边界建设是各自为政,现在是你中有我,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自治已经转变为区域共制。目前,“十联工作法”已成功复制到周边16个边界村寨,曾经的边界地区治理难题已经成为黎平县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的一面旗帜。
以矛盾纠纷较为集中复杂的中潮镇为试点,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和人大主席为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镇各单位、各村书记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使化解矛盾纠纷由个人、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以党委为中心连接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通力合作的矛盾化解大平台。为依法、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奠定了基础。
按照“属地、属事、属人”的管理原则,形成以“三三制”为核心的矛盾属地管理机制。矛盾产生后,由当事人所在生产组调解小组调解,经三次以上调解无果后上报至村调委员会进行调解,如跨村或矛盾纠纷复杂经村调委员会三次以上调解无果的,再报镇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如未按程序越级调解的,原则上一律返回村、组进行调解。通过“三三制”人民调解法实施,大量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就得到了化解。
2016年7月,中潮镇潘老寨村3组村民陈某与1组村民伍某因宅基地引发矛盾纠纷,陈某到村委会反映“伍某侵占其屋地基,要求村委会出面进行调解”。村委会接到反映后,成立由村委会主任、专职社会治理员、一组组长、三组组长组成的调解小组,对陈某和伍某宅基地纠纷一事进行动之以情、情之以礼的方式调解,经过调解小组调查了解和实地测量,做出了“把伍某地基测量多出的0.02亩面积按480元补给陈某”的调处建议,双方当事人对此调处均无异议,当场签署了和解协议,由伍某当场一次性补给陈某480元,实现矛盾纠纷村中化解。
据统计,自“三三制”人民调解法建立以来,中潮镇村一级矛盾纠纷,40%以上是在组里化解,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村内得到化解,只有10%左右的矛盾纠纷由镇一级组织调处。实现了信访问题“零非访”、矛盾纠纷“零上交”,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
据了解,2015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特意赶赴黎平调研“平安边界创建”。形成了《创建“联合党支部”化解接边地区社会治理难题》调查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建议“黎平县十联工作法”在全国接边地区进行推广。
平安创建“科技化”
“突发事件”发生后,3分钟见人,5分钟见警,将一切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控制在“手心”。这套可控、可防、高速、高效的管控系统,不仅将不稳定因素提前预警,更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黎平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杨开文说。
据黎平县委政法委书记杨通辉介绍:在平安建设“六个一”工程中,黎平县为补足“历史欠账”与“补足短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天网工程和网格化建设。在黎平县的主要部位和重点地段依托于680个视频监控点、68个报警点、27个监控中心、10个流动警务室、26辆巡逻车,并入全县大数据中心“应急云”,实现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实时控制。把县城主城区划分一级网格23个、二级网格152个、三级网格323个,且每一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构筑了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社会治安管理体系。
据了解,今年以来,黎平县无重特大刑事、治安案件、公共安全事故和无群体性事件发生;两抢一盗案件、可防性案件、命案、八类案件、治安案件法案同比分别下降8.2%、64.6%、50%、51.61%,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提升。
社会服务“具体化”
黎平县坚持服务为本,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一大批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推进“零距离”工作法,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宣传政策、解惑释疑。对当场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场办理,对当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带回去研究解决,并明确具体完成时间;以重民生、强服务为切入点,开辟多种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对全县重点人群及时掌握、及时预警、及时矫正;推行农事村办的现场办公,把需要政府办理的事项综合到一个场所集中办理,真正体现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效能。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村务管理混乱、矛盾纠纷多发的重点村寨,积极开展“百村财务审计”“重点村寨整治”等专项行动,并进行重点帮扶。
德凤街道蒲洞村,过去因经济发展落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多年来,该村一直是当地社会治安案件频发的重灾区。2015年,黎平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蒲洞村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示范样版进行重点打造。经过1年多来的艰苦努力,蒲洞村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108元,同比增长182.78%,增幅远超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2015年发生刑事案件1起,无治安案件;2016年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均为“零”。
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有效扎实推进黎平模式精准“四化”建设。创建“大平安”建设工程,在构建“法治黎平”、“和谐黎平”的进程中有效结合“依法治国”与“法治贵州”的有利契机,并在“黎平模式”创建平安建设的指引下,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