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上学”,行吗?

  李晓煜(化名)每天在大洋彼岸为“中美文化交流”忙碌着,看她的朋友圈,蓝天、白云、自由飞翔的鸟儿、不惧人群的松鼠都是她手机镜头捕捉的对象。看得出来,她目前的生活状态,好得不能再好。

  “嗯,没错,我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其实,应该说是儿子让我成长、让我超越了自己,我很感谢他!”

  李晓煜口中的儿子李鸿(化名)去年入读斯坦福大学,他是李晓煜的骄傲。而10年前的李鸿,却是李晓煜最揪心的所在,因儿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正常走进学校读书,李晓煜彻夜难眠。

  “不去上学,不是最糟糕的,如果能有一个真正懂得爱、懂教育的人在家教育孩子,我也可以接受。但恰恰相反,李鸿的爸爸本身就是个‘变态’的人,怎么可能教育好儿子?他只可能毁了孩子。”李晓煜回忆起10多年前的恩怨,还是稍稍有点难掩气愤。

  至今,李晓煜都认为自己此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10年前勇敢地把儿子从前夫手里“抢回来”,哪怕是使用了“暴力手段”。

在家上学的李鸿被妈妈“抢”走

  1995年,李晓煜与李一强(化名)结婚,1998年儿子李鸿出生。夫妻二人感情不和,经常吵闹不停,2000年底二人婚姻破裂。

  因李晓煜不是北京户口,为了能让李鸿随父亲入京籍,离婚时李晓煜主动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因当年的政策是,孩子5岁后才能随父亲上户口,李晓煜与李一强离婚时,孩子只有2岁。虽然从法律意义上,李晓煜放弃了儿子的抚养权,但其实离婚后儿子一直跟她生活在一起,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李晓煜把儿子送到条件很好的幼儿园。

  “除了和单亲妈妈生活之外,孩子的生活与同龄人无异。”李晓煜回忆,“可是2004年的一天,儿子突然被李一强接走了。从此我对儿子的探视就障碍重重。”

  二人积怨太深,离婚后李晓煜对儿子的探视权无法得到满足,为此李晓煜还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2006720日,北京市某区法院执行法官安排了李鸿的妈妈到某游乐园探视孩子。法官没想到,在前往游乐园的途中,李鸿被母亲“抢”走了。

  早在2004年,因探视权无法正常行使,李晓煜曾经起诉至法院,但是几年过去了,探视权仍无法得到改善。再加上李鸿父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无法改变,20064月,李晓煜再次诉诸法院,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权,由自己来抚养李鸿。就是从这时起,漂亮、聪明的李鸿被媒体关注,8岁的李鸿表现让人惊讶:流畅的英文、超乎其年龄的英汉翻译能力让成年人咋舌。

  也正因如此,李鸿爸爸颇为自豪。因为儿子是他一手教育出来的,没走进过校门一天。他认为学校教育很“垃圾”,只会“摧毁孩子”,所以,儿子李鸿没有在学校待过一天,完全跟着他学习。

  人们都羡慕小李鸿的聪颖,而作为母亲的李晓煜却不这么看:“孩子的教育是片面的,他父亲把他封闭起来,谁都不接触,不去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让孩子仇恨母亲、仇恨爷爷、奶奶。这样的教育模式怎么能让做母亲的漠视!而且,我无法正常探视孩子,所以我一诉再诉,但是法院最终还是把抚养权判给了李鸿爸爸。”母亲李晓煜将探视权的实现,比喻成“比登天还难”。

  “我的儿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我的探视权无法保障,儿子的性格一天天怪异、偏执!一个孩子会在公共场合辱骂母亲、爷爷、奶奶,这难道不是抚养人的问题?”

  李晓煜在2006720日下午,带领亲友把李一强打了一顿之后,抱走了儿子李鸿。

  李晓煜抢到孩子后坚定地认为:“我和儿子不可能分开,以后也不会再牵扯到探视权问题了。”

  从此,李晓煜带着儿子生活,让孩子走进私立学校,和同龄孩子一起接受学校教育。自幼聪慧的李鸿高中毕业后即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无从想象,如果李鸿始终跟爸爸“在家上学”,今天的他会怎样?

  

李婧磁在家上学的11

  四川女孩儿李婧磁的故事,最近被热议。今年20岁的李婧磁,总共在学校待了3年。

  2005年,62岁的父亲李铁军把9岁的李婧磁接回家,对她说:“你再不用到学校了,我来教你。”

李铁军是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泸州分公司的退休职工,他曾向媒体这样描述自己:初中学历,但实际文化水平就是一个小学生。不过,在离开学校的岁月当中,相继对天文、医学、音乐、美术等进行研究,是一名“奇才”。50多岁才有女儿李婧磁。

在他看来,“娃娃到学校学不到东西,长大后不能成才,花钱上学不如自己亲自教”。

20053月,李婧磁的生母、李铁军的前妻李安素以“前夫不准女儿上学”为由,到法院起诉李铁军违反义务教育法,请求法院判决让女儿重返校园。这成为泸州市纳溪区轰动一时的“家教挑战义务教育法”案。

尽管法院判决李铁军让李婧磁重返学校,但李铁军“宁肯坐牢,也不送女儿到学校念书”。他未执行判决,并继续其“家教成才”之路。

他的教育方式多年来饱受争议。李铁军对媒体表示,女儿一般是“上午学习,下午和晚上休息”。上午学习的课程也没有严格规定,有时会学画素描,有时会练琴,有时直接讨论社会问题。

媒体曾多次探访李铁军和李婧磁居住的家:墙壁和天花板上密布着李铁军绘制的星座图,墙壁上挂着几张素描和“二泉映月”的乐谱,屋子中放着二胡和电子琴。

他希望培养女儿的绘画、音乐、生物和天文才能。但前妻李安素不以为然,“研究天体运行,但家里连一台天文望远镜都没有。研究恐龙灭绝,但我和他共同生活了近10年,连自贡恐龙博物馆都没有去看过。这些东西说出来究竟哪个信吗?”

直到现在,父女二人用二胡和电子琴合奏的《二泉映月》也并不顺畅。而李婧磁自称,“如果拿初中生的试卷来考,我肯定不行”。

2007年,李铁军宣称:“女儿18岁时,我要把她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

9年过去,他坚持认为女儿已经成功了。822日,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李婧磁做的实验可以成功延长人的寿命2030年,关于实验内容,他表示,“现在不方便说”。

据李婧磁介绍,实验叫“孙子疗法”,以父亲李铁军和其他人作为样本,自8年前她就开始了,现在实验已经确定成功了。“怎么确定能延长人的寿命20年到30年?”李婧磁表示“无可奉告”。

由于李铁军和李安素没有领结婚证,李婧磁一直没有户口,周围人多次劝说,但李铁军坚持不给女儿上户口。“我没有想过上户口,(没有身份证)如果要去哪儿,有人会帮我买票,北京、上海、安徽,蛮远的,都去过。” 李婧磁说。

曾多次采访过父女俩的四川媒体记者表示,李铁军很固执,与外界完全脱节。“多年前我曾劝过他们,现在父女俩越来越像了。”

小众家庭的选择

——“在家上学”

1855年,8岁的爱迪生被勒令退学。

他满脑子的奇思异想让他无法融入当时的学校教育,自此开始在家学习。老师,是他的母亲。

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他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这个故事给在家上学的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时至今日,美国已有超过200万孩子在家上学。而在中国,这一风潮也正悄然兴起。

在国内,在家上学群体最大的聚集交流地——“在家上学联盟”论坛上,“成都联盟”算是最活跃的部落之一。

早先,一群志同道合的重庆父母相识,201111月,他们中的7个家庭联手,在小区内租房,创建起类似现代“私塾”的课堂,这样做,妈妈们的理由很简单:破解在家上学的孩子普遍面临的伙伴缺失之困,也试图尝试搭建一个平台,合众人之力,为7个孩子定制一套适合他们的成长模式。

联盟创始人之一林月说,在独自探索的尴尬中,她也开始通过“在家上学联盟”网络平台,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半年后,由另一位妈妈牵头,“重庆在家上学联盟”成立,63名家长在这个QQ群中彼此互助,交流关于孩子在家上学的事。

“我们都不希望成为‘孤岛’,孩子长大了,他们需要伙伴。”林月说,20118月,她和另外几名家长一起建立联系,结成同盟。“如果7个孩子在一起学习,我们既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来教育,也能解决孩子伙伴问题。”

很快,经过多次碰头,7个家庭开始行动起来。最终,他们在南岸区一个环境幽雅的小区内,以并不低的价格租下了两套100多平方米的套房,用作孩子的课堂和游玩场所,合同为长期租约,每年每个家庭出资2.5万元,用于这所特殊课堂的日常运作。

7个家庭,孩子年龄均在5-7岁之间,有的孩子是从幼儿园退学回家;有的是从未踏入过幼儿园,多年来一直在家上学。他们带着各自的憧憬,201111月,这所7个孩子的学堂开始运行了。

据初步统计,该群虽有家长成员400多人,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家长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很多人进来只是觉得好奇”,群主“官不聊生”称,她创建此群是为了让更多关注在家上学的家长分享心得。

“在家上学”

不是行不行的问题

一些家长或因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或不认同传统教育理念,或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培养方式,而选择了“在家上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在追求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孩子也面临着同伴关系缺失、难与现有制度接轨等诸多问题。而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应该接受义务教育,这也让在家上学群体陷入尴尬。

青少年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尹建莉,就“在家上学”这一话题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在学校接受教育”还是“在家上学”到底哪个好?这个问题就好比有人问你是铁锅炒菜好吃还是不锈钢锅炒菜好吃?对于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大家都很明白,一盘菜是不是好吃,取决于你选择的食材、调料、火候以及厨师的技艺等诸多因素,跟什么材质的锅没太大关系。也就是说,“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在家上学”哪个好的问题,我们要撇开流于形式的东西,而看到教育的内核和细节。“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家上学”两种模式并无对错、优劣之分。

“在我看来二者都挺好的,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如果家长有足够的能力、水平、教育经验提供给孩子,那‘在家上学’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孩子的吸纳能力是很强的,只要给他提供好的东西,他都会全盘吸收。就好比中餐和西餐都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一样。”尹建莉说,“最为可怕的是家长全然不知自己给孩子提供的是恶劣的、垃圾的东西。现实的问题是,学校和家长都有可能把垃圾教育提供给孩子,这对孩子的毒害就无法估量了。因此,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你能给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你的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你是否懂得心理学?是否能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而正常的教育方式和环境……”

尹建莉进一步谈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孩子是要进行社会化的,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只要孩子所在的学校教育不是特别变态的话,还是尽可能让孩子融入学校教育。起码,孩子有一个同学圈,同龄人彼此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四川女孩的案例,就隐藏着这样一层担忧,这个女孩在家里上学,甚至一年的时间都不与外界交往,这就是很可怕的形式。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任何年龄段,其实都是要社会化的。文中的这位爸爸,整天把女儿关在家里,即便孩子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但是无法实现社会化是不是也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任孟山在谈到李婧磁案例时称,不妨以教育多元化理念看待“在家上学”。

任孟山分析,李婧磁案例与“童话大王”郑渊洁将自己儿子培养成才完全不同。其实,不能因为郑渊洁家庭施教较为理想而褒奖“在家上学”,也不能因为李铁军没能实现施教诺言而贬低“在家上学”,实事求是的做法应该是看到“在家上学”伴随民众智识与社会理念的变化已经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选项,换言之,我们需要以教育多元化理念看待“在家上学”。况且,这虽然在中国还算新生事物,但在国外已是成熟品种。

比如,在美国有200多万个孩子在家上学,约占学龄儿童的3%。“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在美国具有合法性,是其12年义务教育的构成部分。家庭学生只要能够通过规定考试,可以获得相应文凭证书,“在家上学”不会构成参加工作或读大学的障碍。当然,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美国各州法律不同,管理方式并不一样,部分州有相关法律约束家庭学生也要完成公立学校课程或考试,部分州将家庭学校认为私立学校,可以外聘老师,也可以招揽邻居和亲友的孩子作为学生。这一点,类似澳大利亚有些家庭自由组织成为家庭学校(home school),有的家长教语言,有的家长教数学,有的家长教艺术,等等。当然,美国的“在家上学”合法化经历了漫长过程,在美国各州逐步承认的过程中,直到1993年才在美国50个州全部合法化。

选择“在家上学”的教育方式,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较为复杂的原因,比如,家长认为大规模的学校教育造成学生千人一面、不能因材施教,学校教育过于苛刻、过早影响了孩子成长,家庭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等等。不管怎么样,总有家庭想让孩子有更为适合的教育内容,想以“在家上学”的方式给孩子一个更合适的教育过程。

从公共政策角度来讲,家长如果不想让孩子继续在家上学,我们有畅通的转换渠道吗?

概而言之,一方面,我们需要在教育多元化理念和视角下看待“在家上学”,不必将其认为是光怪陆离之奇象,承认其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另一方面,需要在公共政策的配套上,可以不鼓励“在家上学”,但不能漠视家庭学生的权利,应该保障家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获得社会和机构认可的教育文凭,不至于在工作与深造方面受到制度性歧视,同时,需要给家庭学生转为学校学生提供可行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