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新闻品质的影响
一篇文章是否有细节,细节是否能表达主题,细节是否感人,成为文章是否精彩的一个评价标准。因此,记者在选材、构思、布局谋篇之外,还要投入精力考虑如何设计文章的细节。
“细节为王”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是写消息、通讯,还是写作大篇幅的特稿,几乎所有体裁的新闻报道都对细节提出了要求。一篇文章是否有细节,细节是否能表达主题,细节是否感人,成为文章是否精彩的一个评价标准。因此,记者在选材、构思、布局谋篇之外,还要投入精力考虑如何设计文章的细节。
何为“细节为王”
“细节为王”的涵义至少包括两方面:其一,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应该有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同题多篇报道中,在同样符合“五个W”事实准确、逻辑清楚等基本要求的条件下,细节描写优秀的报道更优;其二,“细节为王”是指新闻报道的“细节”与新闻重要事实本身一样强调真实、准确,在某些情况下,“细节”比基本事实更需要反复核实、推敲。
“细节为王”的重要性
吸引读者是“细节”的第一个效用。
好的细节能够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关注报纸、关注报道,也就是说,写作好的细节能有助于报道的传播。这是“细节”的第一个效用。
同样是写经济题材的报道,如果文章上来就说“沪深股市涨破多少点”,那么对此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就不会再读下去。但如果文章是这样的开头,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如:“某人兴奋地盯着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红字,每跳动一下,他就将嘴角向外咧一下,股市又上涨了,这意味着,他的投资又增值了。”
留住读者是“细节”的第二个效用。
好的细节的第二个效用是留住读者。读者每天阅读大量信息,如果没有精彩的细节,他们就很难记住报道和报纸。同样是车祸报道,没有细节的报道,只是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起什么样的车祸,造成什么后果。读者读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毕竟在人们的心理暗示中,此类负面报道也不愿被记忆。但如果一个报道里有这样一个细节,车祸的肇事者久久跪在受害人的遗体前,不住地哭泣。那么报道将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何做到“细节为王”
深入现场采访细节。
直观性、贴近性和现场感,这是细节取胜的关键,有点类似于新闻摄影图片的作用。有细节的新闻才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新闻理论和实践均要求,记者要通过深入现场采访到的细节、感人的事实和引语来表现新闻事实。
细节需要反复核实、推敲。
记者把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或采访到的事实,经过认真地筛选,再运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来。细节描写会极大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但细节绝对不能马虎对待,更不能凭想当然甚至凭空捏造,一旦在事实细节上出现不实,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新闻的可信度和品质。
下面以同一题材的两篇新闻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甲,标题略
A市市民唐女士春节期间遭遇了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被盗事件:一个在火车上认识的女贼偷了她的包、洗劫了包内的现金后,通过电子邮件让她到B城市的某超市的存包柜里拿回包内的证件。昨天上午,从B城市取包回来的唐女士对记者说,对这个“还算有点良心”的小偷她真不知道该如何评说。
乙,标题略
今年36岁的唐女士是A市一名公务员。1月15日她从B城市返回A城市时,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位20多岁的女孩,女孩自称姓“杨”,跟唐女士是老乡,在一所名牌大学上学。“小杨”左一个“唐姐”右一个“唐姐”叫得唐女士很开心,两人越谈越投缘。由于唐女士带的包太多,到A站下车时,一身轻装打扮的“小杨”主动提出要帮“唐姐”拿行李,唐女士便将一个蓝色的旅行袋给了“小杨”。从火车站出来,“小杨”又热心地帮唐女士把旅行袋放进出租车,然后两人相互道谢分手。
回到家后唐女士突然发现曾被“小杨”拿过的旅行袋内的白色手包不见了,包内除装有800元现金外,还有她的工作证、驾驶证和名片等。她这才醒悟到自己遇见的是个女贼,可事已至此,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出人意料的是,1月23日上午,唐女士上网时突然发现她的电子邮箱里多了一份陌生邮件,打开一看内容如下:“正月初八到B城市某大街某某超市存包处取你的证件,具体地点初八中午看邮箱。拿你包的人。”唐女士这才想起来女贼所偷的手包里的名片上印有她的电子邮箱地址。唐女士和家人再三商议后认为,也许女贼是良心发现了想还包,再者包里的证件的确很重要,补办也很麻烦,所以她决定去一趟西安。
1月29日上午,唐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B城市。11时许,她在一家网吧上网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女贼还真发来了一封新邮件:“28柜。密码2675。”半信半疑的唐女士按照对方的提示来到位于指定的超市,果然在超市外的28号存包柜内拿到了自己的手包,包里除了800元现金外,其他东西都在。
这条新闻,第一篇报道的采写方式是平铺直叙,基本上没有细节,虽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但文章不生动,信息也不完全。因为缺少细节描写,读者既不知道唐女士为什么会轻信一个火车上认识的人而丢东西,也不知道她在找到自己书包后的语言和动作。缺少细节,致使这篇本来是“黑色幽默”的新闻却没有表现出戏谑性来,没有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读后感。读者读过之后印象不深,所以报道不算很成功。
与上一篇相比,第二篇报道用较多笔墨描述了唐女士与“小杨”相识及对话的诸多细节,使信息交待得更完整、清晰和生动,也使读者有兴趣从头读到尾。
细节失真降低整篇报道品质。
如果不是核心事实上的关键细节,细节的瑕疵一般不能被认定为报道失实,而被看成细节的失真。有细节失真的文章,无论写法再巧妙,文笔再流畅,文字再感人,其新闻品质也受到了影响,称不上精品。虽然说,新闻是遗憾的艺术,但这样的遗憾还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