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诊所”助法学会文化放异彩
弘扬法治,崇实创新,甘为奉献,服务为本——在哈尔滨市法学会精神的感召下,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成为法学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典范。
“南有枫桥,北有哈尔滨”。法律诊所作为哈尔滨市法学会创新工作的典型,利用高校法学专业师生、执业律师作为第三方参与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法治宣传工作中,采取社会共治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其便民 、无偿、中立,被群众誉为“主心骨”“连心桥”。
如今,法律诊所已成为当地基层百姓提高法律素质的加油站,社区综合治理的第一防线,法学专家走进实际的实践基地,法学研究的试验田。
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不仅是哈尔滨市加强社会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得到中央综治委和中国法学会领导多次肯定。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哈尔滨市法学会独有的法学会文化。
提出法学会精神
提起哈尔滨市法学会精神,在此工作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耳熟能详。“弘扬法治,崇实创新,甘为奉献,服务为本”,这16个字由陆文君提出。在全国法学会中,哈尔滨法学会可以算是首批提炼出地方法学会精神的地方法学会之一。
哈尔滨市法学会精神确定了地方法学会的工作思路,把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大局的着眼点放在服务两个字上,不设门槛,建在社区。比如,法律诊所的定位就是无偿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接待咨询、受理求访求助、参与调处矛盾纠纷,搭建与市民互信交流的平台。既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平台,又是调处第三方矛盾的服务窗口。
陆文君任哈尔滨市法学会会长已有10年。2006年9月,恰逢哈尔滨市法学会换届,时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陆文君开始兼任市法学会会长。
上任伊始,陆文君就着手健全市法学会的组织机构。“不因位轻而自卑,也不因机构小而无作为。”在哈尔滨市法学会,这句名言被真正落到了实处。
陆文君最终为市法学会争取到10个政法行政编制。“组织机构不在多少,一定得坚强,人员得力。”机关里的党员干部多来自于市政法委、市司法局、法院、公安部门,一直以来,干劲很足。通过考评,已有多名同志被提拔重用,走上正副处级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干部的工作热情,从“让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也增强了他们倾心于法学事业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哈尔滨市法学会会员部主任杨帆告诉记者,从2015年8月开始,有几名干部因交流转到其他政法部门,法学会只有4个人。杨帆处于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她说:“陆会长已经70岁,但每天8点准时到达办公室,有时加班看到他没走,我们真不好意思走。”
在创建“法律诊所”之初,在该不该建、越不越权的问题上,大家思想认识并不一致。面对疑虑和争议,哈尔滨市法学会通过学习上级文件,开展了为谁干、怎么干的大讨论,最后把思想统一在真心实意为民谋利,办让群众满意的“法律诊所”的共识上。
也有职能部门认为,法学会连公共服务、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等民生问题也管,超越了其职责范围。陆文君则认为,民生服务中也包含着法律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升级,引发社会矛盾。市法学会创建的法律诊所就是作为第三方平台把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中。
陆文君说:“为老百姓保平安、一心为民,光靠党和政府还不够,我们应该依靠社会力量参与,这样才能筑起更大的平安,形成一种独特的工作模式,法律诊所架起了党和政府联系的桥梁。”
哈尔滨市法学会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法学会领导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有了上级的支持,作为哈尔滨市法学会专职会长的陆文君工作干劲更足了,他表示:“各区县法学会要把思想统一到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干也不过分的认识上,团结一心,真心实意办为民谋利的事。”
“基层要有腿”
当哈尔滨市法学会的组织机构完善后,陆文君开始了新的谋划。他认为:“必须要有基层法学会,要建立上下两级得力完整的组织工作体系,包括研究工作体系,解决机构、编制、经费、活动方式等问题。”陆文君说,“我做过区长、区委书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在基层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深知法学会的工作如果底下没有腿无法做事,一定要建立基层法学会。”
哈尔滨市法学会在南岗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区县法学会。刚开始,建立区法学会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南岗区率先建立区法学会,松北区紧随其后。不过在松北区建立法学会时,就实施了地校合作的新型模式,当时是整合了市法学会、松北区、商学院的资源,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为区法学会的副会长,牌子在区委,研究基地设在大学,把人才聚拢到法学会来。
“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这个工作不能等红头文件,要挨家走,主动拜访,和区委书记谈。要有内在的动力,要有创新的意识。”陆文君说。经过努力,驻哈12所有法学院的高校都与哈尔滨市法学会开展了地校合作。
2010年,哈尔滨市法学会又尝试将高等法学教育“法律诊所”模式嫁接于社区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普及。哈尔滨市法学会在全国首创“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近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平台”的新模式。
如今,哈尔滨市法学会在社区法律诊所为核心的基础上总结规范,不断裂变拓展,每年都建设一种新类型,法律诊所从社区延至乡村,走进企业,派驻医院,去年又融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今年又延至非公经济。
6类472家法律诊所,在法治宣传、释疑解惑、调处纠纷、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党服务群众的一个平台。法律诊所——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小平台,在法学会文化的鼓舞下,发挥了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