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艺术越做越精是艺术人的使命”
——访民间风筝艺术家于建国
一提起风筝,大家都不陌生,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约在五代时期,风筝就进入了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
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它融合了民间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风筝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中国地域辽阔,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风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发展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四川、广东所制的风筝最有特色。
说到风筝的民间艺术,在北京大兴区有着这样一位风筝爱好者,他叫于建国,1957年生人,籍贯北京,风筝艺术家。于建国2006年正式成为北京风筝协会会员,他从事风筝制作已经十余年,其作品多为盘鹰系列,在“风筝圈”的伙伴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于师傅。
于建国自幼酷爱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对北京传统风筝尤为倾心。他10年前开始系统学习和继承北京盘鹰风筝制作技艺及相关文化,熟练掌握了北京传统风筝扎、糊、绘、放、四门技艺,对风筝骨架扎制和风筝放飞方面最为精熟。他擅长制作盘鹰系列风筝,独创的《九头鹰》成为自己的代表作。
于建国不但喜欢风筝,更对绘画及珍禽异兽感兴趣,多年来在不断的研究与制作风筝过程中,将三者进行融合,不断创新,发挥自己绘画的天赋,将传统盘鹰风筝进行二次创作,最终成为独创的九头鹰,栩栩如生、别具一格,作品有金雕、白尾海雕、九头秃鹫、九头角雕、九头猫头鹰、青花瓷鸢,可谓样样精品,独具匠心。各类作品至今被许多风筝爱好者喜爱。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盘鹰属于软翅类,盘旋类的风筝是传统风筝中的一枝独秀,品种有鹰、鸢、鹞、刀燕、雁、鹤、飞机等。这类风筝在无风的情况下也能放飞,在高空像真鹰一样,能把真鹰招来一同共舞。
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于建国和一群热爱风筝艺术的朋友们成立了一支名为《碧海盘鹰》的风筝队,队员十余人均为北京风筝协会会员,大兴旧宫碧海公园则是他们放飞盘鹰的主场地。目前该队的“扎、糊、绘、放”四艺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从做风筝到放盘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于建国认为,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开阔,是一个可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体育运动项目。
2016年5月20日,大同市体育总会举办“首届微信鹰友聚会”,这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洛阳、沈阳等15个城市28支代表队的150名盘鹰高手,于建国和自己《碧海盘鹰》队伍也代表北京地区参加了此次盛会。
盘鹰风筝是传统风筝中的象形风筝,也是风筝类型中十分考验技术的一种,因其在空中如同真鹰一样,可做老鹰寻兔、鹞子翻身、蜻蜓点水等高难度动作,因此对放飞者的手眼配合、熟练放飞技术有较高要求。
这样的盛会使得各地大师们各显其能,放出花样、放出水平,不仅推动盘飞类花样风筝发展,也给“鹰友”相互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盛会中,于建国更是不负众望,被评为工艺制作大师的称号。
于建国在成为北京风筝协会会员后,参赛参展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其中九头白尾海雕、海鸥信天翁、金雕等极具个人风格和特点浓厚的风筝作品,在参加风筝协会2015年举办的大型风筝展览时,得到专家及各界名人的一致认可。
在于建国家里,走廊、卧室、客厅挂着各种各样的盘鹰风筝、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品。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个人爱好,更寄托了艺术家传承传统文化的愿望。
中国传统风筝,是中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世界的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已形成为集我国传统竹木扎制工艺、裱糊工艺、绘画工艺于一体的独具东方特色的一种风筝文化艺术,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于建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面对传统艺术逐渐小众化的压力,传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和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是每一位风筝爱好者的使命。于建国表示,只要下定决心,将传统艺术越做越精,相信美的东西总有一天被重新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