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奋剂“阴影”下的奥运会
与以往不同,里约奥运会与兴奋剂的斗争,在大会开幕前就已经开始了。
7月18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突然公布了一份报告,报告内容直指俄罗斯政府“操纵运动员服用兴奋剂”。
报告一经公布,舆论哗然。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切却是里约奥运会与兴奋剂话题的开始,随着奥运会的正式召开,关于兴奋剂的话题愈演愈烈。
而在以往的历届奥运会大赛中,“兴奋剂事件”也屡屡成为奥运盛会上抹不去的阴影。
俄罗斯禁赛风波
8月16日,里约奥运会进行到11天,西班牙《先锋报》等媒体报道称,因为俄罗斯游泳运动员尤利娅·埃菲莫娃曾服用过兴奋剂,在里约的每场比赛中,都有观众向她吹口哨。
另据中新社报道,原来已获准参加里约奥运会田径比赛的唯一一名俄罗斯选手8月13日突然遭到国际田联禁赛。今年7月,国际田联拒绝俄罗斯奥运田径代表队赴里约参赛后,还宣称克利申娜在美国受训,“未卷入兴奋剂丑闻”,可以通过个人名义参赛。
但最后关头,国际田联改变了决定。俄罗斯体坛对此事感到愤怒。俄奥委会主席茹科夫称,这一决定是“玩世不恭的笑话”。俄田径协会主席什利亚赫京表示,这是无耻的行径。
本届里约奥运会,因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一份报告,100多名已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俄罗斯运动员遭到禁赛,田径和举重几乎“全军覆没”。这也开创了大批运动员在开幕前两天排队打官司争取参赛资格奥运的历史先河,以至于惹得奥委会主席巴赫也满腹怨气。
俄罗斯兴奋剂风波始于2014年底,当时德国ARD电视台播放的题为《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的纪录片,揭露俄田径界存在“系统性”使用兴奋剂行为。
爆料者俄罗斯女子800米选手尤尼亚·斯特潘诺娃及其丈夫称,他们掌握的证据显示,俄反兴奋剂机构帮助著名运动员掩盖兴奋剂检查结果,涉及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
节目播出后,国际奥委会立即要求对其进行调查。2015年11月9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瑞士日内瓦公布长达300多页的调查报告称,俄罗斯田径界存在“有组织的”“系统性的”使用禁药的问题,并呼吁全面封杀俄罗斯田径运动员参赛。
但这还不算完,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实验室前主管罗琴科夫藏身美国后,又举报俄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由奥委会牵头组织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有问题的阳性尿液样本在俄特工帮助下通过实验室间的秘道被替换。尽管俄国内对此不认可,但俄体育界已名声狼藉。
俄罗斯的兴奋剂事件并非本届奥运会的孤立事件,随着奥运会的正式召开,关于兴奋剂的话题愈演愈烈。
8月7日,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霍顿在男子400米自由泳中险胜夺金后,称中国选手孙杨是“尿检呈阳性的运动员”,此语一出,遭到了国内网友的一片攻击。
8月13日,里约奥组委公布中国游泳运动员陈欣怡在8月7日里约奥组委实施的赛内兴奋剂检查中被查出A瓶氢氯噻嗪阳性。
8月1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确认陈欣怡兴奋剂违规,并给予其取消里约奥运会资格处罚。中国体育代表团对此感到十分遗憾,并表示服从处罚。
中国游泳协会强调,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并尊重国际体育仲裁院的最终决定。
史话“兴奋剂”
翻看中外体坛编年史不难得出结论,奥林匹克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反兴奋剂发展史。
奥运史上首例轰动全球的兴奋剂事件始于第17届罗马奥运会。1960年8月26日,100公里团体自行车比赛在罗马郊外公路上激烈地进行着。一名丹麦选手约恩·约恩森,突然中暑晕倒。不久,第二名丹麦队员又晕倒。
曾获得斯堪的纳维亚公路赛冠军的23岁队员埃尼马克·詹森,在距离比赛终点还有13英里的地方晕倒,被担架抬走。医生立即对詹森进行了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检测结果表明:詹森服用了一种叫罗纳考尔的兴奋剂,酷暑和兴奋剂综合作用导致其毙命。
这震惊了体坛,引起了各代表团的高度关注和极大重视。尽管在此之前,历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件屡有发生,但从未造成死亡。1968年,国际奥委会将苯丙胺等列为违禁药物,禁止运动员服用,1999年又成立了世界反兴奋剂组织。
根据中国反兴奋剂组织在2003的研究报告来看,实际早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有运动员通过酒精来刺激大脑中枢,旨在使自己比赛时更加兴奋,只是那时候的兴奋剂对于提高成绩以及破坏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危害还不大,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兴奋剂这一人类运动毒瘤被人们真正厌恶还应该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这个时期被研究学者公认为是兴奋剂使用最泛滥的阶段。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68年才得以控制。
那一年,墨西哥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正式引入兴奋剂检查程序,正是那一届奥运会,瑞典现代五项运动员汉斯·贡娜也成为因使用兴奋剂参加比赛被处罚的第一人。
回顾历史,自从现代奥运会制度形成以来,奥运会历史上没有查出使用兴奋剂的奥运会只有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但那届奥运会遭到了包括美国、西德在内的64个国家抵制。
到了21世纪,从悉尼奥运会开始,人们发现兴奋剂非但屡禁不止,反而来势更加凶猛,几乎90%的兴奋剂案出自田径、游泳、举重三个领域。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这届奥运会赛内共查出12例兴奋剂违规,美国柔道、俄罗斯场地自行车、巴西赛艇、意大利竞走、摩洛哥中长跑、摩尔多瓦链球等多国运动员都涉及其中。
在这些深陷兴奋剂丑闻的运动员之中,也不乏大量的明星级运动员,尤其是美国田径明星几乎大多深陷其中,卡尔·刘易斯、格里菲斯·乔伊娜、琼斯、加特林、盖伊、亨特这些当年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因为兴奋剂而被拉下神坛。
此外,加拿大短跑明星约翰逊、牙买加短跑明星鲍威尔、英国短跑名将钱伯斯也都成为兴奋剂的“明星代言人”,他们在奥运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污点。
近两年来,俄罗斯体育界遭到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对其大面积使用兴奋剂的指控,一大批运动员也被查出“涉药”。俄罗斯代表团一度面临被取消里约奥运会资格的窘境,被查出“涉药”的俄罗斯运动员中,甚至包括具有良好国际形象的著名网球运动员莎拉波娃。
明星运动员的落网,标志着世界反兴奋剂工作确实卓有成效,但未来的查处形势依然严峻。
杜绝兴奋剂有多难?
在兴奋剂产品逐渐向生化科学以及基因工程进行转化的背景下,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多种禁药只能在“被使用”之后才添加进禁药名单。
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研究员张健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兴奋剂的种类以及使用方法也在大量增加,这也给反兴奋剂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难度。
比如说,传统意义上的兴奋剂一般指违禁药物的服用,而目前研究发现,除了服用违禁药物,一些运动机构在违禁方法的研发上也做了不少文章。
“篡改血液和血液成分”就是最新发现的一种新型兴奋剂使用方法。
此外,最新的调查发现,一些运动机构通过电流刺激也可以使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这些方法在一部分科学家看来,都是通过不正当行为获取更高的运动成绩的手段,而从目前反兴奋剂的水平来看,发现这些行为的技术却很难。
但是,张健告诉记者,不能因为发现难、技术落后就放弃对兴奋剂的打击。
正是因为兴奋剂的使用越来越隐蔽,才使得一些不安的气氛围绕着以“公平、公正、公开”为主题的奥运赛场。
本届奥运会霍顿质疑孙杨的行为,都是因为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这种没有证据的“侮辱”“诽谤”会极大地打击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造成另一种的不公平,这也违背奥运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应该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侮辱和诋毁特定运动员群体的方式对解决兴奋剂问题无济于事,只会让宣扬友谊、进步的奥运会赛场走向异化。”张健说。
中国:打击坚决不手软
中国体育曾在兴奋剂问题上栽过不少跟头,使用兴奋剂的选手也不鲜见。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出书《袁伟民与体坛风云》,提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宣布所有血检超标者不得参加奥运会,“马家军”7名取得奥运参赛权的队员中6人被证实使用兴奋剂或有违禁嫌疑。
正是从悉尼奥运会开始,中国体育界慢慢意识到只有完全杜绝兴奋剂,才能不再授人以柄,才能光明正大走上竞技赛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史上重大转折点,最近两个奥运周期,尽管在处理兴奋剂违规的明星运动员时屡有“未及时通报”现象发生,但中国体育界对兴奋剂的打击力度从未减弱,举报机制更是在体育界内部收效显著。
目前,中国反兴奋剂力度之大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宁可不要成绩,也绝不允许出现兴奋剂问题”已成为中国参加各项国际大赛的前提条件,必须有运动员本人签字、省级训练单位负责人签字、国家队主管教练签字、国家队总教练签字的《反兴奋剂承诺书》更是成为国字号运动员“标配”。
在里约奥运赛场,就可见一斑。据记者了解,本届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从饮食到治疗伤病所需的药物都派出了一个团队专门审查,做到万无一失。
此外,在运动员个人问题的把关上也绝不手软。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届奥运会一部分实力很强的运动员之所以没能成行里约,就是因为在中国代表团严格的兴奋剂检测下,没能过关。
然而,正如张健介绍,反兴奋剂工作从来都不是万无一失的。本届奥运会上,还是出现了“陈欣怡事件”。但是,中国泳协的声明已经说明了一切,对于兴奋剂,中国体育界是坚决打击并且毫不手软的。
里约奥运会即将过去,而奥运会与兴奋剂的斗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