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法学会积极拓展基层法律服务站服务领域
法学会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治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基层法治建设、促进基层平安稳定,是吉林省法学会在基层建立法律服务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吉林省法学会的基层法律服务站借鉴于哈尔滨市法学会的法律诊所。2012年,吉林省法学会会长李申学提出延伸工作触角,发挥法学会组织的职能优势,在基层建立法律服务载体,即法律服务站,并且在辽源市进行试点。
吉林省政府将基层法律服务专项经费纳入预算,自2015年开始每年向各县(市、区)下拨1100万元,平均每个县(市、区)近20万元。2014年《吉林省委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和201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作出部署。目前,全省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已被纳入法治建设总体格局、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组织体系、财政保障体系、综治考评体系。
目前,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站已经实现了乡镇社区全覆盖,并且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部门实现了延伸,即从社区延伸至拘留所、监狱、信访局、驻军预备役人员、外国人聚集区等民生重点领域、矛盾易发和人群聚集场所。
法律服务站走进女子监狱
魏丽慧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吉林省女子监狱副监狱长,另一个是监狱法律服务站站长。
近些年来,女子监狱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在押犯人数上涨率比男犯高3%;二是在押犯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由暴力型为主到财产型占第一位;三是短刑犯增多;四是在押犯不认罪的以及对量刑不满意的有逐渐增多趋势。
多年来,在吉林省女子监狱教育工作中,法律服务显得薄弱。监狱里产生大量的法律诉求,基于监狱自身的力量和资源无法解决。魏丽慧等人对这种现状感到迷茫。今年5月,吉林省法学会积极主动服务监狱工作,搭建了法律服务站平台。法律服务站的搭建填补了女子监狱罪犯教育工作的空白,也让魏丽慧很快找到监狱中法律服务的方向。
4月开始,吉林省监狱领导就此问题召开了多次碰头会,对多年来教育工作中积攒下来的法律问题进行统计和梳理。5月10日,吉林省女子监狱法律服务站举行启动仪式暨法律专家、学者走进女监开展大型现场咨询活动。监狱中有“疑难杂症”的32名服刑人员将问题提交在场的11位法律专家和学者。法律专家和学者针对每个“疑难杂症”逐一研究,然后现场答疑。
这种订单式的现场咨询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服刑人员已经感觉到政府的温暖。最终,13名服刑人员表示自己的法律问题得到解决、5名服刑人员申请法律援助、3名服刑人员需要聘请律师通过正规法律渠道解决自己的问题、3名服刑人员通过咨询明白自己的诉求违反法律规定、8名服刑人员仍然存有法律疑问。
女子监狱此前设置了联络员,可以随时与吉林省法学会研究部取得联系,针对服刑人员仍然存在的法律疑问及诉求,女子监狱可以通过法律专家进监狱、在线咨询、电话沟通等方式为服刑人员答疑解惑。
设立法律服务站集中清理了女子监狱的“疑难杂症”,“服刑人员存在的法律问题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我们是受益者。”魏丽慧说。
叫得响的基层服务站品牌
吉林省辽源市是社会治安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列吉林省第一名的城市,刑事发案率连续13年下降。这与辽源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武德吉律师事务所主任武宏生分不开。
武宏生是辽源市法学会组建的市政府法律咨询服务团12名成员之一。身为专业律师,他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先后为具有全市影响的5件重要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不稳定事项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法律支持。他现在还是辽源市预备役团法律服务站和辽源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法律专家服务站的站长。
据了解,辽源预备役士兵大都来自驻地农村和企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较缺乏。2013年,辽源市法学会和辽源预备役团共同在预备役团建立了法律专家服务站。服务站以服务官兵为宗旨,以“维军权、解军难、稳军心”为己任,连续几年深入冬训一线开设法律讲堂,宣传法律知识,现场为官兵解答涉法问题,对官兵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专家服务站在预备役二团官兵中建立了普法维权微信群和QQ群,开展随机普法教育和网上法律咨询。服务站投入2万多元购买法律书籍,供官兵学习阅读,强化了官兵学法、知法、守法意识。服务站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先后到预备役团开展普法教育15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680多份,开展法律咨询21次,现场解答官兵涉法问题488件。
团职干部张某某父亲与他人合伙经商,产生经济纠纷,涉事双方法律意识较淡薄,多次私下交涉,仍未合理解决问题。团法律专家服务站成立后,张某某向服务站“求援”。服务站派出法律服务小组进行法律援助,武宏生参与援助,他先后5次往返于长春和辽源之间,积极帮助申辩,在法律框架内解决了纠纷,维护了张某某家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为了回应社会需求,辽源市法学会在“十位一体”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建立了法律专家服务站,聘请来自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辽源市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和市公安局的10名法律专家,开展解决重大疑难交通事故案件、接待群众来访及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
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内设有法律专家服务站、司法鉴定、交警事故处理接待室、人民调解室、仲裁调解室、公安行政调解室、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检察服务联络室、法律援助中心、车辆公估定损室及各保险公司理赔窗口。各部门紧密协作,有利于实现交通事故调处赔偿相关工作理顺开展,真正实现了“不让老百姓跑一步冤枉路,只进一个门,所有的事项全部办结”。今年以来,“十位一体”聘用的专家成功调处交通事故案件千起,均实现了零积案、零投诉、零上访。
纳入综治建设格局
基层法律服务站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法律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实施法律援助、开展普法宣传、协助培训干部、建设法治文化。基层法律服务站主体由退休老同志、法律志愿者、当地执法司法实务部门人员(会员)、省市县的专家学者等组成。
近年来,吉林省法学会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政法委的部署下,创新工作思路,延伸工作触角,全面加强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从依法治理的角度,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法律服务站不仅成为吉林省法学会工作的一个亮点,也成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力量。
2015年10月20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见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时,陈冀平对吉林省法学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陈冀平说,吉林法学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建立县级法学会的省份,遍布全省各地的法律服务站,已经成为吉林省法学会一张亮丽的名片,目前正在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
吉林省党委政府对基层法律服务站高度重视,将其纳入综治建设格局。省政府将专项经费纳入预算,自2015年开始每年向各县(市、区)下拨1100万元,平均每个县(市、区)近20万元。
目前,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已经被纳入法治建设总体格局、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组织体系、财政保障体系、综治考评体系。省综治办还将基层法学会及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纳入综治考评,在百分中占4分。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吉林省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站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吉林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姜德志表示,这是一支“干活不争功,帮忙不添乱”,能够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综治队伍。
2012年,辽源市市民孙某的前夫因犯诈骗罪判刑7年,孙某不服,长年到省市上访。市委、市政府和审判机关领导多次出面接访,解答孙某提出的问题,但孙某仍然不满,上访不断,甚至多次到市委机关大闹,成为难缠的信访案件。针对孙某的信访问题,辽源市委政法委责成市法学会启动专家咨询服务程序,邀请信访法律专家服务站专家团队成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傅穹,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于晓光等多名法律专家到辽源市参与案件评查、公开听证。多位专家深入分析案情,就相关法律问题面对面接受孙某咨询,解答问题,使孙某认清了前夫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解开了心中疑惑,表示不再上访。孙某从大连聘请的两名资深律师说:“辽源市请专家学者从第三方的角度帮助研究疑难案件,说服力强,我们很服气。”类似的案例,在吉林省不胜枚举。
到目前为止,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站总数近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全省基层法律服务站就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6.5万人次,开展法治宣传3000多场次,提供法律援助2169件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万件。
吉林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姜德志认为,吉林省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站所取得的点滴成绩,主要得益于中国法学会的亲切关心和有力指导,得益于吉林省委、省政府、省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省综治委(办)的悉心关怀和全力推进,也得益于省财政厅、公安厅、司法厅(监狱管理局)、信访局等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吉林省法学会将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推进基层法律服务站,使之在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