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将展开征文评奖工作

  本报讯(记者钟安安) 为了配合201611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论坛组委会开展了以“互联网治理与法治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目前,征文活动征集阶段已经顺利结束,共收到来稿3500余篇,剔除选题不符合征文主题及重复投稿的文章,有效稿件共3042篇。近日,征文初评工作已经展开。

  在全部来稿中,“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投稿421篇,“互联网+产业体系下的法治新常态”专题投稿862篇,“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法治保障”专题投稿252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法治发展”专题投稿592篇,“互联网时代下的法治文明新发展”专题投稿915篇。

  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政法部门和地方法学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在3042篇有效征文中,个人投稿940篇,单位组织推荐2102篇。根据统计,共有65家单位统一组织了征文活动。其中,法学会30家,法院25家,检察院6家,司法行政部门2家,公安机关1家,中国法学会直属研究会1家。

  为确保征文评审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增强评审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根据《中国法学会征文评奖办法》,特制定《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评奖办法》。本次征文活动所征集的全部有效稿件,均参加评审。

  评审标准着重考虑选题是否具有较大价值,与征文主题是否契合,主要观点是否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论证是否有理有据,结论是否成立或者对策建议是否可行,研究方法是否妥当,文字表述是否准确流畅,从文章内容包括脚注看是否属于新近成果等方面进行评审。

  论文设一等奖30篇,二等奖60篇,三等奖90篇,优秀奖若干篇,获奖总数不超过有效稿件总数的10%。设优秀组织单位奖若干,依据征文组织数量和获奖情况加以评定。评审设初评、复评、终评等3个环节。初评和复评由外聘中青年专家评审,采用电子匿名评审方式。终评评委由中央有关部门和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的评审委员会组成,采用集中书面匿名评审方式。

  从一二等奖论文中遴选12篇作者未满40周岁的优秀论文,为论坛报告论文。以中国法学会的名义对获奖论文作者、优秀组织奖单位颁发获奖证书。组委会邀请部分一、二等奖论文作者和优秀组织奖单位代表出席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颁奖仪式在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开幕式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