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离不开的“家里人”
——记黑龙江省绥棱县公安局上集派出所民警李向义
人民警察,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冲锋、敢于牺牲,他做到了,他曾多次成功缉捕重大犯罪嫌疑人,出色完成了公安部、省厅督办的重特大案件侦办任务。执法办案,必须严格公正,无私无畏,他从警10多年,参与办理的200余起刑事案件和800余起治安案件,无错案,零投诉。工作在基层派出所,他更是不忘初心,对群众有求必应,用心血和汗水认认真真地办好每件大事和小事,成为群众喜爱的“家里人”“贴心人”和离不开的“明白人”。
他就是黑龙江省绥棱县公安局上集派出所教导员李向义。
破案高手
李向义是被绥棱县公安局领导称赞为“关键时刻叫得响、过得硬”的破案高手。2008年1月20日上午,正在值班的李向义接到上集镇天放村十三组村民报警:“屯子里杀人了……”李向义立即带领一名民警快速赶到现场。经调查了解到,罪犯王某某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其岳父、岳母及岳父的岳母杀死。疯狂的罪犯杀人后仍未离开现场,扬言等着岳父家再有人回来,“一个一个干掉。”在围观群众的惊恐注视下,李向义和民警冲进屋内,对犯罪分子展开心理攻势,抓住有利时机将其擒获,周围群众向李向义和他的战友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李向义办案“腿勤、嘴勤、眼睛尖”,有时为了破获一起小案件,他不知走了多少路。2015年6月10日,李向义在侦破上集镇平安村一起电动摩托车被盗案时,根据监控线索,先后走访了周边四个乡镇,终于抓获了家住北林区三河镇的嫌疑人王某。
李向义经常工作到很晚,查阅犯罪嫌疑人和逃犯的信息,这些人只要进入他的视野,他就会凭着一双鹰一样的眼睛,死死盯住,绝不会任其逃脱。2015年5月20日,他在一个网吧巡查时,发现有一个上网的人是网上逃犯,经核查抓获嫌疑人后得知,此人在鹤岗作案后刚刚逃到上集,嫌疑人自己也没想到,“凳子还没坐热,就被抓了”。
调解能手
在农村派出所,调解案件纠纷最让人“头疼”。10多年里,李向义每年调解纠纷上百起,很多当事人都是在愤怒中报警,经李向义劝解后,又都在体谅中放下心事,双方握手言和。李向义成了上集镇乡亲的“家里人”“贴心人”和离不开的“明白人”。他不仅是在“断案”,更是用情去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
2015年7月23日,上集镇稻香村的咸某和孙某因为一只小鸡打了起来。孙某受伤住进医院。调解中,双方寸步不让。走访中,李向义感到,咸某是孙某的大舅哥,两家因为一点小事产生这么大的矛盾,背后一定还有隐情。李向义并没有立即对咸某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反复找到双方当事人的儿女,通过他们各自做自己父亲的工作。在第二次的调解中,双方虽然达成了谅解,但李向义感到他们心里的“疙瘩”还没有真正解开。他通过进一步工作得知,孙、咸两家是因为10年前争着买一个房子产生了矛盾,自此两家不相往来。李向义决心要把两家多年的积怨化解开。他先后找到了这两家的儿女,给他们讲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李向义寓情于理的讲述中,咸某和孙某被感动了,连连说:“向义说得对,向义说得对,我们确实不应该。”
上集镇国栋村的冷某常年在外打工,2016年6月回家探望母亲时,发现邻居刘某家仓房的瓦盖伸到了自家菜园中,遂与邻居刘某的妻子发生口角,双方发生撕扯后,冷某称自己被打,“要住院”。李向义赶到现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和冷某进行了一次动情的长谈。李向义对冷某说:“你常年在外打工,你知道邻居们帮你老母亲干了多少活?你常年不在家,不能尽孝,村里人帮助你母亲,你回来后应该答谢大家。如果你这次回来和邻居产生矛盾,今后谁还能照顾你的母亲?远亲不如近邻,一个仓房的房盖,能占你家多大地方?让一让又能有多大损失?比起亲情来哪个轻哪个重?”一番贴心的话语说得冷某惭愧地低下了头。“大哥,我听你的”。
农家子弟李向义懂得农民的心思,更对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穿上了警服,他更是不忘初心,在上集镇这片土地上,每天为勤劳善良的乡亲做事,他都充满激情。10多年里,他走村进屯拉家常,访贫问苦济危困,像一股春风,暖着百姓,群众更是喜欢和敬佩这个好警察。
上集镇民族村是个朝鲜族村,村里的很多人都去韩国务工挣钱,2009年,这个村的金某因违法被限制5年内不得出国,患上精神分裂症。李向义多次去精神病院探望他。金某出院后,李向义三天两头就去金某家与其谈心,在李向义的安慰鼓励下,金某恢复了正常,现已去威海打工,收入也相当可观。诺敏河村五组的朱某是远近闻名的“酒仙”,经常酗酒,酒后多次拨打110报警骚扰电话,说自己喝多了,向派出所“求助”。经李向义反复劝导,朱某终于戒掉了酒瘾,朱某的老伴逢人就说:“我家老头能有今天,可得感谢李向义!”
全心为民
李向义对群众满含真情,为群众办事全心全意。
2016年6月12日的夜晚,正在单位值班的李向义接到了北京市许巍女士的求助电话,想让派出所帮助她养父幺玉堂老人寻找失散60余年的亲妹妹幺玉珍。幺玉堂是1929年出生在绥棱县上集镇的,1946年离乡到第四野战军参军后,一直未回到家乡,兄妹自1953年在北京见面后,便失去联系。
“一定要帮助老人找到亲人!”李向义做出承诺。
第二天,他就开始了为老人寻亲的艰难之旅。他走遍了上集镇的9个行政村,先后走访了20余名80岁以上的老人,打听幺玉珍这个人。走访了一周,均无结果。李向义并没有放弃。经过苦思冥想,他又从幺玉堂的母亲幺费氏的亲缘关系查起,向绥棱县内费姓的居民打听,终于从县城一名叫费永庆的人那里得到线索,找到了幺玉堂的表弟费启学,从费启学那里得知幺玉珍被其二姨领养后改名霍玉珍,嫁给了绥棱的一个姓刘的人,费启学只知道霍玉珍的小叔子名叫刘真。凭着点滴线索,李向义马不停蹄,又开始查找刘真。几经辗转,联系到了远在云南的刘真的儿子刘三龙。李向义从刘三龙那里了解到,霍玉珍确实是他的大娘,曾经在吉林省四平市太平川的一个化肥厂工作,李向义通过四平市警方查询,终于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川镇查出一位叫霍桂珍的老人,确定了这就是幺玉堂老人要找的妹妹霍玉珍。虽然霍玉珍老人已经去世,但是幺玉堂老人终于和自己的外甥、外甥女连接起了失散60多年的亲情。
千里寻亲,情牵一线。为了完成帮助老人寻亲的庄重承诺,李向义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苦苦追寻,当他向远在北京的许巍女士打电话报告喜讯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幺玉堂老人被感动得流下热泪,许巍女士和李向义通电话说,老人嘱咐,让她专程来上集镇拜望感谢。李向义婉言谢绝了,回话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后来幺玉堂老人从北京寄来了一面绣有“热情高效,助民寻亲”的锦旗,也被李向义收藏起来,直到省厅领导批转了来自北京的感谢信,所里同志才了解到这段寻亲故事背后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