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让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

    家庭医生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遍,而且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如英国人所形容:“家庭医生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各大医院几乎每天都人头攒动,为了挂上专家号,不少人天不亮就涌向三甲医院排队,而他们中一部分人仅仅是因为“感冒”,或者其他较轻微的“小病”。

  在很多西方国家,这些“小病”完全可以由家庭医生解决,如果他们觉得看不了才会转给专家诊治。专家不接受病人直接去看病,而是把更多时间放在处理疑难杂症上,这样医疗资源能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英国:

建立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建立于1948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益医疗服务体系,其基本原则是:全民享有、免费医疗、按需服务。

  在英国,如果你搬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去银行开个账户,二是在当地给自己找个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英国人这样形容。

  英国社会把家庭医生当作“国民健康的守门员”,因为英国强制执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如果生病,首先要预约自己的家庭医生进行诊断,然后家庭医生会给出后续的医疗方案,大部分病家庭医生都可以治疗,只有一小部分要转诊到医院。

  家庭医生在英国也被称为“全科医生”。他们必须懂各个专业,在经过三年医学院学习和两年住院医师实习期后,还要再念三年全科医生专门培训课程,获得至少妇科和儿科两项专科的职业资格。

  在英国,每名全科医生最多可以与2000人签约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每签约1人,国家每年付费84镑,这笔收入约占全科医生收入的2/3,而管理机构会针对每名家庭医生管理病人的人数和质量再支付另外1/3的收入。在此制度下,如果一名医生不尽责,一方面签约的人员会减少,签约费就会减少,同时相应的考核收入也会下降,所以家庭医生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

  以全科医生为主组建起来的初级医疗保健诊所是英国的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根据签约民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及业务开展情况,团队可配备其他如护士、健康随访者、牙医、眼科医生、药剂师和物理治疗师等辅助人员。全科医生首诊、预约接诊及与大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机制是英国NHS的主要特点。

  签约民众患病时,除非是急诊,否则必须先到全科医生处就诊,只有在全科医生认为病情严重、确有必要转诊的情况下,患者才可以到医院就诊,医院会把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情况、检查结果和患者出院后需要哪些日常护理及时通报给全科医生,以便他们为患者提供日常的健康服务。

  这种政府买单的NHS模式看似耗费巨大,但统计显示英国的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最低的,仅为8.4%,而人群的健康状况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大。这是由于家庭医生遍布英国的各大城市、乡村,民众可以随时获取健康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治疗效率。

美国:推广医疗保险计划

  在美国,家庭医生也叫私人医生,它并不是有钱人的消费项目,相反,大多数的低收入且有医疗保险的人群,人人都有一个私人医生。家庭医生作为初级医疗服务承担者,分流了大部分病人,其数量也占到医生总人数的80%以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部门与私营保险保健机构引进以“管理保健组织”为核心的费用控制措施。它将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起来与之签约,形成服务网络,按人头或病种支付供方费用,并以“批发”价格为本地区的自愿参保者提供成套的综合保健服务。在管理保健下,保险公司代表投保人向医疗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每位参保人自己选择或被分配一名家庭医生,保险公司则按人数将一定比例的保费预付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除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负责病人转诊的审核批准。

  正因为家庭医生承担着病人首诊的重要职责,所以美国有着长达11年周密的家庭医生培养制度、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7年一个周期的全部家庭医生不分年龄、不论背景需进行重新考试的淘汰制度,合格者继续从业、不合格者吊销执业资格。

  从学历来看,美国的医生从业标准非常高。据了解,家庭医生要由正规医学院校毕业,且必须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而能授予医学博士头衔的大学,个个是名校。博士毕业后还要经过3年的家庭医学的住院医师实习期,然后通过多种严格的考试才能行医。从个人能力来看,家庭医生要求全面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易发病和预防保健知识,且经过社会学、心理学、运动学、营养学、康复训练学等全科知识的系统培训。

  2002年,为使家庭医学专业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并更好地迎合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需求,美国最主要的7个家庭医学机构联合推出了家庭医学未来项目(FFM)。建议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类似健康之家的个性化医疗服务,以为其提供急慢性病治疗和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

  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继续实施FFM,总医疗费用将可能下降5.6%,国民储蓄将可能增加67亿美元/年,且医疗服务质量也将得到提高。2006年,美国医师学会为了减少医患矛盾、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使更多居民享受到医疗服务,提出了一种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CMH)。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平价医疗法案》,该法案支持并鼓励扩大PCMH模式的试点范围。

  PCMH以患者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全科医生为主导,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形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且长期的基本医疗服务,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健康,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PCMH能够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减少误诊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澳大利亚:

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

  在澳大利亚,如果你遇到急症需要被送去公立医院,不管你有没有钱,也不管你是游客还是留学生,都可以被直接送进去,医院会进行立即救治,而且不会要求病人交押金。但除非是急诊,澳大利亚居民是很少直接去医院的,家庭医生在澳洲医疗系统里非常重要。

  与其他国家不同,澳大利亚人在选择家庭医生时并不常遵循就近原则,而往往至少要询问2~3名亲友的意见或向邻居求助,让其给自己推荐家庭医生。很多好医生的新闻报道,也是澳大利亚人选择医生的参考标准,若有人对家庭医生不满意,可以随时更换。

  澳大利亚公民去看家庭医生的费用全由政府买单,连挂号费都不用付。全民医疗保健制度制定了一个家庭医生收费参考标准,大概是$37左右一次,也就意味着你每次去看家庭医生时,政府都会为你支付$37。如果你的家庭医生收你$50,那你自己就需要支付$13。同时,政府为了让居民自己不出钱,提出一个叫“Bulk Billing”的东西,基本上就是如果家庭医生同意用“Bulk Billing”,那医生每看一个病人,政府就多给医生一点钱,这样老百姓每次看病时只要刷一下Medicare卡,就一分钱都不用出了。所以,如果你要找不花钱的家庭医生,你就问他是不是“Bulk Billing”就可以了。

  很多澳大利亚人一辈子只与一名家庭医生合作,而全科家庭医生的年薪与其患者数量直接相关,有多少病人就意味着有多少收入,可谓“自负盈亏”。因此,为了吸引患者,家庭医生都力求为病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在澳大利亚很容易看到,家庭医生即便病人很多、很忙,病人每次去的时候,他们也总是先花点时间像老朋友那样聊几句家常,除仔细问诊、看病和开药之外,他们还很关心病人的饮食和锻炼,推崇吃粗粮、走路和游泳。医生的负责和友善绝对不是为了讨好病人或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为了自己的口碑,而将家庭医生选择权放到居民手中也促进了他们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

  家庭医生可能不会治疗疑难杂症,但是他知道应该把居民推荐给谁治疗。家庭医生给居民写的推荐信的分量,决定居民在公立医院治疗时候的优先权。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