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湖殇”

    武汉南湖成为武汉市洪涝灾害中受灾严重的片区。南湖本来就是湖,但现在为大片的居民区盘踞……南湖,仅仅是众多“牺牲”湖泊的缩影。武汉的湖泊,为了城市发展,付出了很多。

 

  “南湖是湖,不是居民区。”

  75日夜到6日凌晨,雷鸣电闪,连续五六个小时暴雨从天空倾倒下来,居住在武汉南湖的许多人从睡梦中惊醒。

  接下来,让他们不安和害怕起来,“看着看着水就漫上来了,没有一点准备。”

  这场一整晚未停的暴雨,把身居南湖社区的居民围困在高达1.5米深的积水中,仿佛是一座被水困的孤岛。

  从63020时至7610时,武汉7天里遭遇560.5毫米降雨量。这突破了江城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

  这是一个历史纪录。

  经历这场持续不断的强降雨的南湖,不得不重拾过去作为天然湖泊的蓄水功能,但湖没了,排水设施也脆弱了,原本流向湖里的水,只能积在马路上往更低洼的地方汇集。

  汛期城市内涝不是武汉特有的专利,78日,南京、福州被淹;79日,百年没涝过的河南新乡也被水淹了……但是,武汉仍是众多被淹城市中内涝最为严重的城市,而南湖居民区尤为严重,目前仍处于水困之中。

  因为这场内涝,武汉再次因“填湖”而备受外界诟病。

“孤岛”南湖

  说武汉的湖,绕不开南湖。

  气象数据显示,入梅以来的第四轮强降雨令武汉市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周持续降雨量。76日雨停之后,南湖水位持续上升,7日达到了今年最高值。受此影响,南湖周边不少道路和小区出现严重渍水。

  南湖位于武汉以南,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和汤逊湖的第三大城中湖,与汤逊湖属于同一水系,相互连通,水域面积763.96公顷。过去,这里是机场所在地,周围遍布湿地,还有不少塘、沟、渠。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机场的搬迁,这里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香饽饽”,小区建设开始逐年热火起来。2009年,该片区被武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人居核心区,被认为是未来武汉市重要的城市副中心。

  然而,这片“未来的城市副中心”,被这场强降雨浇回了原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增民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在历史上,南湖是可以和长江相通的。到明清时期,南湖水系仍然有比较畅通的出江口,洪水期时,南湖能为长江起到蓄洪、削减洪峰的作用。“现在的南湖片区以前就是湿地、沟塘和湖面。”夏增民称,在南湖机场弃用之后,南湖片区形成了巨大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本来是湖面或湿地,地势本来就很低洼,所以要四五天才能排完水。

  华中师范大学春野环境保护协会从2011年起对武汉的南湖做过系列调查。其中,关于“填湖”的调查有一段概述,“随着铺天盖地的城市房地产开发浪潮,围湖造田已经成为地产商皆可染指的行为,整个南湖面积每年急剧下降。相关资料显示,1996-2006年这10年间,南湖面积共减少了35%。尤其是2001-2002年前后,南湖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工填湖现象。仅这一年,南湖被填面积高达2.7公顷。”

  后来,他们将这个调查做了一个叫“湖殇”的纪录片,警示相关各方停止填湖的步伐。

  “南湖是湖,不是居民区。”一位采访南湖汛情的同行满含悲愤地说,这场雨让南湖真正成了湖!

  苦的还是生活、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为了让南湖片区的内涝积水尽早排出,相关部门正在全力以赴,但进展缓慢,虽然有各种先进的排涝设备驰援,但作用有限,还得从疏通和扩宽渠道来想办法。

  为此,毗邻的江夏区再次做出牺牲。在内涝抽排压力下,坚决执行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命令,在确保野湖安全水位的基础上,开启野湖泵站向十里长渠泄洪。引流次序为南湖——巡司河——汤逊湖——青菱湖——野湖——十里长渠——海口泵站入长江。从78日中午开闸放水截至1017时,这条新辟的汤逊湖水系排江通道,在短短两天里,就已抽排野湖湖水约10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它给同为汤逊湖水系的南湖腾出了相应的下泄空间,也令汤逊湖的水位加速下降,解决南湖内涝指日可待。

  然而,新一轮降雨兵临城下。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712日至18日,湖北省将有两轮强降水过程发生。

  如果预测变为现实,南湖能顺利渡过这次难关吗?武汉能挺住吗?

命运多舛

  实际上,南湖的命运是武汉众多消失湖泊的一个缩影。

  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消失。杨汊湖、范湖、郭家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武汉中心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27个湖泊如今仅存38个,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曾经研究过武汉湖泊面积变化。李长安对近30年来的武汉市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分析,形象地说明武汉湖泊面积不断消失和缩小。

  这里面,最为典型、动静最大的当属沙湖。

  10年前,记者对沙湖有一定的了解。彼时,宽阔的湖面不时有飞鸟越过湖面。在湖泊的西南岸,最醒目的大楼只有湖北省彩电中心大楼。这里是湖北电视台所在地。站在彩电中心大楼上放眼望去,湖面犹如一面干净的镜面,时而平静,时而波光粼粼。而现如今,湖北省彩电中心大楼早就不是这里最醒目的建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林立的楼房,各条马路也穿插其间。

  资料显示,明洪武年间,沙湖面积有将近万亩的规模。100多年前,东湖还属沙湖水系。到上世纪80年代,沙湖面积减少到6000余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间几乎就没间断过。其中,秦园路把沙湖的一个角拦腰斩断,分割出来的5000平方米池塘被填。2002年前后,建起“都市经典”“世纪彩城”“金沙泊岸”等楼盘。沙湖公园也占用大片水域,目前还在建设中。

  710日,聊起今天的沙湖,一位出租车司机还这样告诉记者,当时一位住在沙湖边上的村民,实在不忍心看到沙湖白白被掩埋,于是冒充记者进行调查取证,并逐渐把沙湖被开发商吞噬的事实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公布开来,引起了真记者关注并加以了报道,随后关于武汉填湖的报道铺天盖地见诸报端和网络。

  沙湖一夜成名,武汉因此备受外界诟病。

  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了,但沙湖被关注确是周边农民极力抗争的结果。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当属沙湖边上的居民状告武汉市水务局案。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武汉市有关部门要对沙湖清淤。官方称要采用先进的科研方法,将淤泥压缩成肥料运送到农村地区,无害化处理。但挖出来的淤泥将2.35万平方米的沙湖水域填充成陆地,这些淤泥一放就是五年,最后逐渐演变成周边居民们的菜地。

  201412月,一些居民从公示栏上得知要在淤泥上建造一条水泥路。此举引发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激烈抗议。于是引发了300多户居民联合署名,要求属地管理的规划局解释为何要填湖,但是没有任何回复。

  抗争无果后,2015930日,39名居民将武汉市水务局告上法庭,要求其履行承诺,清除沙湖淤泥,还原湖面。今年329日,武汉市江岸区法院一审判决业主胜诉,判决书责令被告武汉市水务局在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针对原告反映的淤泥及建筑垃圾填湖的问题继续履行调查和处理的行政职责。

  他们的抗争换回一纸行政诉讼胜诉状,得以挽回沙湖约1.5万平方米的水面。61日,武汉市水务局给出书面答复,认为该路段属于沙湖公园的建设内容,将清理多余的淤泥,形成水清岸美的景观。

  710日,记者看到这片滩地已经种上了行道树,一些工人正在用水泥铺路面。

  沙湖昨日之悲、南湖今天之灾均是因填湖种下的“果”。有资料显示,1987年时武汉的湖泊面积是370.97平方公里,2001年是336.50平方公里,到2013年时,只剩下264.73平方公里。20多年间,湖泊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

  而另据李长安统计,武汉2009年湖泊面积是278.76平方公里,2013年是264.73平方公里。5年间消失14平方公里。相比以前,消失速度明显放缓,但湖泊仍然在变小。

  湖泊消失或缩小减缓,外界普遍认为功劳应归历经多次修订、一次比一次严格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

法律“梗塞”

  武汉为了湖泊保护,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

  1999年,武汉市湖泊保护立法工作启动。20023月,全国首部湖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条例》彻底转变了湖泊的概念:从可供开发、建设的资源,变成了珍贵的自然资源。从防汛意义上说,它是排渍、蓄洪的空间。

  《条例》要求停止违法填占湖泊的行为。在湖泊水域范围内,禁止除防洪、生态保护、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之外的建设。即便是市政重大工程,经批准不得不占用湖泊,也需按“占补平衡”原则,还回同等水域面积。

  不过,这部目前最严格的《条例》,只是减缓了湖泊缩小和消失的步伐。为何杜绝不了填湖?长期关注武汉湖泊保护的湖北多能律师事务所骆纲律师分析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管理层级低。武汉市政府设立专司湖泊管理职责的机构——武汉市湖泊管理局,使湖泊管理看起来有法可依无死角,但实际上湖泊管理局仅系武汉市水务局下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管理层级低,在各个区属行政区内也无分支,真正一线湖泊执法部门就十余人,无论从人员、装备、资金、技术等来看,对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域,只能说有人在管,想管理好基本无可能。

  二是所有权人缺位。我国法律规定湖泊等自然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正因这个概念,使得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难以作为所有权人行使完整权利,加之管理者责任意识不强,管理权便虚弱空泛了,当出现上级行政命令、红头文件、规划修编等诸多行为时,其管理权只能流于形式,无可落实。

  三是《条例》对违规填湖的制裁手段极为有限。《条例》规定,对查实的行为可处最高50万元的罚款,其与地产商填湖开发产生上亿利润回报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加之我国尚未将填湖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围,不能上刑事手段打击处罚,地产开发商完全有恃无恐,以无谓心态放手一搏。

  “不过,有《条例》总比没有好,填湖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骆刚告诉记者并介绍,同时也不能一盘否定这么多年武汉市在湖泊保护上出现的可喜变化。比如,武汉率先在全国推行“湖长制”,各区湖泊保护按季度排名等举措都是对湖泊保护的推动,同时武汉市开展的“爱我百湖”志愿者公益行动,更是有效提高了市民对湖泊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