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
感受北京的青春脉动,只需到地铁里。脚步匆匆摩肩接踵的,全是韶华男女。谈笑风生,活力四射。性急者犹嫌滾梯太慢,两步并作一步地穿行左侧缝隙,还不忘举着手机见缝插针。
寻找古都的秋浓霜重,则要到社区。8点一过,上班族飞鸟各投林。进进出出的,只剩老人。那时候,你才会懂得,为什么说,中国已是老龄社会。
或许由于自己也已经到站退休,对过去因忙忙碌碌不曾关注的银发群体,有意无意地留心起来。渐渐发现,原来老人的世界,同样是一只万花筒。
温老伯每天骑着顺风牌小三轮,接送上幼儿园的孙女。冬天里,小孙女裹得像棉团,只露出一双眼。爷爷却是满头热汗,口冒白雾。一场大雪,漫天皆白。小孙女突然说,爷爷,等我长大了,您坐车,我骑!感动得温老伯顿觉精神大振,逢人便夸孙女懂事啦!
用三轮丈量小区的,还有一位张老太,而且每天几遍。她不是送孙辈,而是翻捡垃圾。日子拮据吗?不像。听说一儿一女都在国外。有好事者转弯抹角探听底细。老人说,垃圾不分类,丢掉怪可惜!汶川地震后,小区组织捐款,多数捐了一两百元,张老太掏出800元!引得小区人刮目相看。从此,走对面个个笑脸相迎。
曾经出国,难免横比竖比。外国人喜欢井水不犯河水,在家各人孵自己的蛋。即使外出喝咖啡,也是翻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自得其乐。中国人不同,不扎堆浑身难受。所谓人以群分。退休之前,散步时,也常到小区的健身园去。男人们最爱打乒乓球、踢毽子。无论哪一样,都有高手。大隐隐于市,诚然。小球像流星往复,毽子似彩蝶翻飞。嘴上也没闲着,国安足球、金隅篮球样样门儿清。更有纵论天下者,嘴上功夫好生了得,尽显男人好斗本性,必要争个你低我高。一方说伊朗耍手腕,一方说美国搞阴谋。双方阵营渐渐扩大,好不热闹。好像国际法庭正等他们裁决呢!又似群口相声,一直到了饭点,方才一笑而散。
退休女性则安静得多。一边在健身器材上活动手脚,一边聊些数年一贯制的话题。保健、子女和退休待遇,百谈不厌。有时也有新的插曲:孙子大了,儿时的玩具一大堆、衣服两柜子,全都七八成新,有什么好法子处理呢?社区看病,能比大医院省多少钱?每个话题足以说上几天。若是合计开春结伴逛郊野公园,那就更加热烈,也必然更加深入细致,保证比人大还民主,比政协还协商。
我最喜爱的一幕总是出现在早上。一楼的单元门忽地开了,奔出来一个孩子,常常手里拿着面包,嘴里还嚼着。接着出来的是爷爷或奶奶,提着书包,一边下台阶一边喊:“等等我!慢着点儿,别摔着!”孩子仍不管不顾,一个劲往前奔。我曾为此写下这样的句子:
枝头百鸟叫声高,
路上孩童赶早操。
对对双双成一景,
爷爷奶奶挎书包。
那时我常想,这是多好的一幅小区活力图。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