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子”里的战争
盐业价格放开,随之出现“抢滩”与“突围”,这场“笼子”里的战争,前路几何?
又查扣了一批假盐。
由工业盐“加工”而成的1000公斤精制盐,在一个生产味精的小作坊里产出,如果没被查获的话,必将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张謇想想有些后怕,这些工业盐和食用盐的主要成分虽然都是氯化钠,口感上来讲差别也不大,但如果长期作用于人体,还不是单纯缺碘的问题,其中的铅、砷、汞、镉及亚硝酸盐等杂质,会给人带来神经炎、器官功能障碍等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癌症。
“自打《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废止,涉盐食品安全问题就多了起来。”作为分管盐业督察的山东某地盐务局副局长,张謇长期接触执法一线,他统计,仅今年5月份,他所在的市便查获涉盐案件50余起,行政拘留20余人,刑事拘留10余人,而犯罪嫌疑人将面临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刑罚。
“媒体一定要多呼吁。”7月2日,见到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张謇便一再表示,“告诉‘不明真相’的人,盐业放开仅仅是价格放开,不是专营放开,更不是放开假盐。”
“抢滩”?
不乐观地讲,“不明真相”者还真是大有人在。其中不乏监守自盗之徒。去年,某省会城市下属盐务局“一把手”的落马曾在该省盐务系统引起震动。
“没有生产许可证就生产食盐,这是典型的知法犯法。”张謇介绍,“要不是媒体曝光这件事情,估计‘那位’的官位还安然无忧。”
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将审批权下放到省盐业主管部门,以及工商部门取消注册前置审批后,让很多人动了心思。不仅是上述监守自盗的局长想趁着在盐业专营放开的黎明之前,摸黑赚上一笔,一些民间资本也悄然行动起来。
张謇介绍,短时间内,其所在的市便注册了20多家工业盐经销公司。并有公司翘首以盼“进军”食盐领域。彼时,尽管盐业专营价格还未“解禁”,似乎一场盐业市场竞争的“暗战”已在悄然酝酿。
但中国盐业协会的一番表态,给着急“抢滩”的企业泼了一盆冷水。“发展改革委废止相关文件,是延续政府简政放权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食盐专营向社会资本放开。”
新近出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也明确提出,“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许可证和食盐批发企业许可证不再重新核发,有效期延至2018年12月31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可依照新的规定申请许可,根据许可范围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
而此前,中国工信部公布的《2013-2015年度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名单》显示,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一共有99家。在这份“榜单”中,张謇家乡有一家企业名列其中 。
这无疑是一场被限制在“笼子里的战争”。
好在价格已经松动。2017年1月1日,国家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改革前,生产厂家和盐业公司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各司其职”,有数据显示,在食盐销售的利益分配中,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获取的利益比为1∶3。
四川日报也曾报道,该省食品制盐企业久大集团所生产的盐出厂价为1750元/吨,盐业公司批发价为3688元/吨,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为4285元/吨,大部分利润被流通环节获取。
如此看来,生产企业“抢滩”市场的时候到了。
“突围”
价格放开,进入流通销售领域的生产企业给盐业公司带来了切实的压力。后者似乎面临兵临城下之局。
“全市18000个食盐零售许可点,就是我们‘突围’的底气。”张謇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多年盐业专营的建构下,盐业公司作为农村商贸流通领域的批发商,铺设了覆盖城乡的零售网店,这些零售终端 “虽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建,并为我所用”。
建立如此密集的食盐销售网络绝非一日之功。这是自2000年该市盐务局和盐业公司挂牌以来16年间取得的成效,显然不是刚刚放开“手脚”的食盐生产企业所能比拟的。当记者问及一家生产企业负责人铺建销售网络的问题,这位老总讳莫如深地表示“不可说”。
而对于盐业公司来说,也并非高枕无忧,以往靠赚取中间费用盈利的模式可能会在改革后被颠覆,开展“非盐商品经营”便成为其转型方向之一。
自4月25日起,张謇所在的市盐业系统开展了一次“非盐商品经营”大讨论活动,涉及盐业公司如何应对盐业相关政策调整;如何发挥盐业公司物流、资金、信誉和规模经营优势;如何向个体批发户学习以克服自身缺点不足;如何做大、做强非盐业务等问题。
“目前情况下,非盐商品经营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搞,如何搞好的问题。”张謇表示,“非盐经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于是,拓宽非盐销售渠道成为关键。
“各类商品的团购市场份额较小,仅仅是依赖干部职工个人的社会关系进行推广并不现实。” 张謇说。据悉,该市制定多种销售渠道的营销策略,和餐饮饭店、各大企业单位建立起稳固的供需合作关系;与用盐企业建立更为良好的盐产品供求合作关系,商洽合作非盐商品,为该类企业提供劳保及福利用品供应等。
前路
张謇家乡是碘缺乏地区,在日常工作中,市盐政执法队伍监管的重点便是防止不合格食盐进入市场,特别是加强对不含碘盐的打击力度。而放开食盐专营后,合格的无碘食盐将会有合法地位。
他对记者介绍,此后监管重点将有所转移。但无证无照食盐、不合格食盐以及工业盐冒充食盐的行为是打击重点。“我只是担心,价格放开后‘小乱散多’的企业想浑水摸鱼,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王继承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竞争状态下,散兵游勇被优质企业“吞食”,而将资源集中到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集团中。这样反而会大大降低市场完全开放后的政府监管压力。
王继承提醒,市场开放后,单一食盐流通企业将不复存在,现有的专营企业必然会分化:或退出食盐业务,发展其他业务;或转型成综合型的流通企业,或与制盐企业联合,形成产销一体的食盐企业。
他建议,无论哪种情况,食盐专营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各地政府都应重点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萍结合盐业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提出了“过渡期”的设想。
除此之外,加强行业管理也必不可少。通过盐行业立法来明确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加强盐的供给和需求预测的统计和发布工作,做好盐企的注册登记,制定盐资源开采计划,组织落实盐业体制改革。
2017年1月1日,《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将正式实施。各地盐务局纷纷部署落实此项工作。会议上,有序发展无疑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因此,也多了些“生产、批发企业要严守规矩”的呼吁。
这场“笼子”里的战争,前路几何,尚需拭目以待。
(应采访对象要求,张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