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呼和浩特中院打出破解执行难“组合拳”
本报讯(记者任世民 □王珂) 某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唐某等3人工资13万元,今年年初,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法院立案强制执行,2月该公司法人代表那某支付了3万元后就躲了起来,在人不见影、电话不通的情况下,法院将其纳入“失信黑名单”,那某生活受限,经营举步维艰,近日,他主动联系法院执行人员,履行了付款义务。
“执行难”长期以来都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项痼疾。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查、协助执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常常成为影响法院执行工作的障碍,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两级法院在开展的“执行年”“集中执行周”“执行攻坚月”“涉民生案”等行动中,加大执行力度,打出一套“组合拳”,采取案件查询查控、专家会诊、联络员、听证会、黑名单、联合执法等多项措施,破解执行难,招招命中“老赖”要害。
“原本不少当事人拿到了胜诉判决,却难以及时实现自身权益,法律权威受到影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有助于督促上了‘黑名单’的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定义务。”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关景滨说。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两级法院已执结案件2594件,执行标的额达22.1亿元,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000余人,拘留184人,追究“拒执罪”14人,已经完成了上半年的既定目标,并明确了未执行案件的完成时限,实行一把手工程,举法院之力,向执行难宣战。
呼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董秉惠表示:“上半年通过多次专项行动,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解决了一大批积案,及时保障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执行工作的强制性及信息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加大集中执行力度,攻克执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