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任重道远
——公安部原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刚
吸毒人数不断增加,毒品违法犯罪的手段翻新升级,吸毒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吸毒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毒品形势和禁毒任务,中国禁毒部门在行动。
毒品导致社会财富流失、人性沦丧、道德滑坡,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消极因素。
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诱发、滋生毒品问题因素大量增多,给禁毒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现势不容乐观。
面对严峻的毒品形势和繁重的禁毒任务,中国禁毒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禁毒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为主线,有针对地组织开展禁毒严打整治行动,坚决遏制毒品犯罪高发多发势头,最大限度教育挽救吸毒人员,切实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努力减少毒品供应、毒品需求,推动禁毒工作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出新贡献。
“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围绕禁毒工作的一系列热点问题,本社记者专访了公安部原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刚。
毒品形势严峻 禁毒压力大
更可怕的现象是公务员队伍中吸毒人群比例上升,已经发现了市县一级领导、公安干警、检察官、法官吸毒案例,甚至极个别的军人也沾染了毒品。
记者:当前中国毒品形势如何?
王刚:这的确是要首先介绍的一个重点内容。目前,我国毒品形势异常严峻,首先,我国毒品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相当严重,在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人数约300万人,每天都在增加、每天都在变动。这个数字仅是公安及其他执法部门发现的,没发现的、潜在的吸毒人员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联合国禁毒署有一个统计公式,就是发现一个吸毒人员,其背后应该有5-6名吸毒人员,所以社会上滥用毒品的人员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吸毒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
其次,从禁毒工作这方面来讲,毒品违法犯罪的手段翻新升级,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比如走私贩运毒品花样翻新、武装贩毒、利用网络教唆青少年吸毒等。前阵子德阳市两名女毒贩持枪与警察对射,柔弱的女性公然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刺激民众的神经,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吸毒人员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以前我们认为只有那些素质低下、穷乡僻壤之地的人才吸毒。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有文化的、物质条件优厚的反倒成为吸毒人群主流。还有更可怕的现象是公务员队伍中吸毒人群比例上升,已经发现了市县一级领导、公安干警、检察官、法官吸毒案例,甚至极个别的军人也沾染了毒品。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出了问题,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脊柱出了毛病,这个民族就会面临严重的灾难。党政领导干部吸毒人数没有确切统计,但已经有见诸媒体的报道,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都已经查处过。还有社会公众人物的吸毒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这些信号预示着我国滥用毒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第四,青少年吸毒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都开始接触毒品。女性吸毒人数也在增加,女性承担着繁衍后代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深远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
第五,中国的毒品犯罪与国际毒品问题连成一体,国外出现的新型毒品,很快就会传入我国,而且入境后,我国制毒分子还会有很多创新。以前说我国主要是毒品的“过境国”,从“金三角”“金新月”、港澳台、美欧等地流入我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毒品的主要“制造国”和“消费国”。我国制毒分子生产的毒品主要是冰毒流入世界各地,对我国造成非常坏的影响。所以说,我国面临的毒品形势非常严峻。
记者: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应地,禁毒工作任务是不是很繁重?
王刚:对。我们的禁毒工作可以说“压力大、任务重”。刚才说过的,我国已经从毒品的“过境国”发展成为最大的毒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禁毒工作。2015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禁毒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孟建柱、郭声琨等领导同志多次就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有力推动了禁毒工作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厉行禁毒是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和主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禁毒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持多策并举、综合治理,坚持部门协同、社会共治,保持对毒品的“零容忍”,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可见,这是民族的大事。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面临许多困难。比如:禁毒需要经费、需要发动群众、需要宣传教育、需要全社会来参与,特别是要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尤其是进社区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有很多工作很难跟上,我跑了很多社区进行调研时发现,社区工作人员常年的主要工作是“维稳”“办理低保”,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他们都忙不过来。很多社区干部都不懂禁毒的基本常识,就更别提重视禁毒工作了。
所以说,我们面临这么严峻的毒品形势,禁毒只依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我们的确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联合国也是受过表彰的,但是,禁毒工作依然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
禁毒工作的重点难点
禁毒工作,不仅仅是公安部门的事儿,而是全社会的大事。所以要发动群众,打好禁毒持久战。
记者:全国查获的毒品总体呈上升趋势,毒品刑事案件、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均呈上升趋势,原因是什么?
王刚:近些年公安机关查获的精神类毒品呈上升趋势,精神类毒品指冰毒、K粉、苯丙胺类、氯胺酮等合成毒品。阿片类毒品是下降的,阿片类也就是传统的鸦片、海洛因等毒品。这一升一降可以折射出很多问题。这和上面讲到的吸毒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定关系。精神类毒品的危害性要小于阿片类毒品,通过吸食精神类毒品,达到提神醒脑、增强精神状态、兴奋这样的目的。所以相应地,精神类毒品的刑事犯罪就会增多,阿片类刑事犯罪减少。
记者:当前禁毒工作的重点、难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王刚:重点是加大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这一点是长期不变的。执法机关要充实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情报交流,公安要培养线人等。
第二个重点就是对已发现的吸毒人员的戒治工作,这方面我们要更科学化、更人性化、更精准。强制戒毒是我们目前没有办法的办法。今后我们应当顺应国际大趋势,逐步转向自愿戒毒、药物戒毒这样的方式,像救助艾滋病患者一样去救治吸毒人员。我们不能搞运动式戒毒。对于强制戒毒,要着眼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14亿人口,目前不可能取缔。需要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这既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现行相关法律也要进行适时调整,醉驾入刑后,毒驾是不是应该入刑?这方面我们也在做工作。
禁毒工作的难点,从我们禁毒业务来说,起初总会面临党政领导认识上的误区。总认为毒品离他们本地还是很遥远,即使有,也没那么严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禁毒问题放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没有与发展经济一起来抓;也有的认为吸毒人员是有问题的人,应由公安机关来管理。最早的时候,我们禁毒公安干警贴一个禁毒标语都很难,领导干部会认为这样的标语是对他们当地执政能力的否定。现在情况有了好转,但也不容乐观。
其次,禁毒工作进社区显得软弱无力。禁毒进社区,就要求有一定经费,要有人员配置,但这方面显然做得好的地方不多。社区一旦发现涉毒行为,第一时间就是拨打110,全社会都认为这是公安机关的事儿。其实,这是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责任,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的效果,毒品问题解决不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安危、影响我党的执政效果。
还有,公安干警的执法需要规范,相关部门应当出台一些具体的执法规范化的法律规定。
禁毒工作需创新机制
贵州的“阳光工程”,已成为戒毒社区康复典型。
记者:我国禁毒工作需要怎样的创新机制?
王刚:禁毒工作管理创新应建立长效机制。禁毒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这也是《禁毒法》的要求。目标责任到位,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警示各级干部要重视禁毒工作。禁毒工作管理创新应加强社区建设及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社区禁毒的作用。一是提高认识,落实保障,全面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二是健全机制,夯实社区戒毒康复的工作基础。三是强化帮教,以人为本,助力推进吸毒人员身心健康。四是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效,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禁毒成果。
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做公益广告、公益视频,建立募捐平台,加大禁毒宣传,做好“四进”工作。
我们与贩毒分子作斗争,现在还要进行装备创新。公安干警面对的是荷枪实弹的贩毒分子,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怎样把握好“度”,也是需要创新的。
还有,需要技术创新。比如现在需要进行尿检确定嫌疑人是否吸毒,有时候干警都是男同志,面对一个女性吸毒人员时,就不好查验。如果可以推行唾液试纸,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
戒毒模式需要创新,贵州市的“阳光工程”这个创新就搞得很好。“阳光工程”是面对禁毒实际工作中戒断巩固难、管理控制难、融入社会难的三大难题而开展的。贵州“阳光工程”探索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使戒毒人员成功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破解了戒毒人员管控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的三大难题。贵州的“阳光工程”已成为戒毒社区康复典型。
浙江省宁波市曙光社区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让居民进一步认识到吸食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的志愿者宣传做得是很好的。
记者: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份依然是毒品重灾区?内地形势如何?
王刚:是,这几个省份依然是毒品重灾区,这由几个数字决定的。首先是贩毒案件最多,其次是吸毒人口居于全国前五位。这几个省份毒品犯罪历史悠久,相应地,禁毒工作任务也异常繁重,很多时候,需要上千武警武装缴毒。
但内地的毒品犯罪情形也不容乐观,湖南、辽宁、黑龙江等很多省份的毒品犯罪都呈上升趋势。包括北京,可以说每天晚上都有因吸毒被抓的。所以说禁毒工作是全国各个省份都不容忽视的。
青少年吸毒贩毒问题严重
全国吸毒、贩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不仅是我国,全世界都会把青少年群体作为预防教育的重点。
记者:为什么把青少年作为禁毒预防教育重点?是不是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吸毒、贩毒大军”?
王刚:毋庸置疑,青少年一定是禁毒预防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仅是我国,全世界都会把青少年群体作为预防教育的重点。这个群体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当前,全国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截止到2015年的统计数据,18岁到35岁的吸毒人员共有142.2万名,占60.6%,显然已经成为“吸毒大军”。另外,贩毒主体以青少年和农民为主。2015年,全国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19.4万名,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3588名、18岁至35岁以下人员11.5万名,35岁以下人员数量占被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员总数的61.3%。
从上面的数据看来,青少年吸毒、贩毒的比例占绝大多数。我们对青少年的预防教育必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