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家风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他们用自己最淳朴、最简单的故事,诠释了家风于无声处细润物的力量。

 

  

  身中三枪,腰部以下瘫痪,还有一粒子弹从心脏上部穿过……

  “事后想想,要不是医生抢救及时,或许我已经‘光荣’了。”想起7年前的惊魂一夜,孟昭焱也觉得有些后怕。

  老孟是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前兰埠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踏实肯干,廉洁清正,老少爷们儿都很信服。可谁也没想到,在其任期的第四年,他与死神擦肩而过,差点“倒”在了任上。

  提起当年经历,50多岁的孟书记说“这都是娘教的”。

  今年“五一”过后,河东区各乡镇街道举行了“讲咱百姓好家风”活动。孟昭焱说:“好好为人是俺娘留下来的家风。”

“娘教俺好好为人”

  孟昭焱所在的村有养殖传统,人员流动较多,社会治安状况颇让村民头疼,牛被偷猪被抢的事情时有发生。

  2005年,从司法所退休后,孟昭焱被乡镇领导动员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就组织起村民巡逻队伍维护治安。几年下来,村民反映治安大为好转,但也不乏趁着夜色潜入村子的铤而走险者。

  2009年2月19日凌晨,一辆面包车开进了村里,里面载有一个持枪偷猪团伙。

  异常响动吵醒了村里人,警报声随之响起,这让盗贼慌张不已,他们装上偷来的牲口便发动了面包车逃跑。

  “停车!”孟昭焱手持铁锹冲到了车前。

  车上一阵静默。

   “砰!”

  一声枪响,黑暗中火光四射。孟昭焱身体被震的一个踉跄,铁锹也脱手砸到地上。回了一下神,看车又要跑,他又喊了声“停车”,就朝面包车扑去。

   “砰!砰!”两声枪响,孟昭焱倒在了地上。

  等他醒来的时候,已是3天过后。躺在病床上,稍能说话,他便宽慰妻子和村民说:“这几枪没白挨,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比发生在其他村民身上好。”

  7年过去了,坐在轮椅里的孟昭焱提起曾经的故事也不胜唏嘘,却从未后悔。

  问其缘由,50多岁的孟书记却说,“这都是娘教的”。

  今年“五一”过后,河东区各乡镇街道举行了“讲咱百姓好家风”活动。义勇书记孟昭焱说:“好好为人是俺娘留下来的家风。”

  斜襟大褂,小脚布鞋。在孟昭焱印象里,娘和其他老一辈沂蒙妇女没有区别,起早贪黑把四个儿子都培养成人。

  两个儿子成了县级干部她不摆“官老娘”的架子,二儿子在部队因公牺牲也不后悔当初让孩子参军入伍的决定。

  “中枪那年,娘早就‘没’了,就算她活着,娘也不会阻止我的行动。”孟昭焱说,“娘教俺好好为人,老少爷们儿的事儿不管,娘不答应。”

“活在嫂子手里”

  娘教的“好好为人”,成就了孟昭焱家风之“义”。相距20里地的河东区相公街道,一位名叫诸葛桂英的老人用自己40多年的无私付出,成就了家风之“善”。

  长嫂如母,老嫂似娘。

  诸葛桂英刚嫁到周家时,小姑子周维英还是个一两岁的孩童。“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成人,可不就像俺孩子一样嘛。”

  可是这个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在20岁的青春年华之时,却因严重的类风湿导致瘫痪在床。这时嫂子诸葛桂英毅然担起了照顾小姑子的责任,一日三餐喂饭,清理大小便,擦洗身子……每天都围着小姑子的病床转,一眨眼就是40多年。

  岁月将诸葛桂英的背压成了90度。可就算这样,84岁的嫂子仍每天起个大早,生火做饭,熬稀饭,炒小菜,一步步端到床前,像喂婴儿一样一匙一匙地喂给小姑子。三餐吃完,嫂子都要坐在小姑子床边,听广播,看电视,唠家常。整日卧床的周维英,一时半刻也离不开人,为了方便照顾她,嫂子40多年几乎没有出过远门。

  40多年间,姑嫂二人仅有一次分离。

  1990年,积劳成疾的诸葛桂英因腹腔患肿瘤住院治疗,却还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姑子,就让老伴儿一天往返100多里回家给小姑子喂饭,安顿好周维英后再回医院照顾自己。

  看着和谐的姑嫂二人,老伴儿周维新每每在心中感叹:“俺是积了多大的德,才能有个‘举着望远镜找来的老婆’。”

  看到诸葛桂英家的情况,街道工作人员多次提出将小姑子送养老院的建议,嫂子均拒绝了。老人家说:“别人照顾她,会有我这个嫂子照顾得好吗?照顾家人,会觉得累吗?”

  “俺活在嫂子手里!”像这样的感叹,周维英念叨了42年。

  “你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曾这样问诸葛桂英。老人的回答很朴实:好好活着,好好照看小姑子。

  也有人同样问过侯翠这句话,侯翠说:“看到母子平安是我最大的愿望”。

“平安是我最大的愿望”

  侯翠是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一次上夜班,曾一个人为六位产妇接生,一夜没睡。“每当看到小生命诞生,那种喜悦难以言说,早就感觉不到累了。”

  在侯翠家的客厅里,一幅写有“平安”的十字绣,被挂在显眼的位置。

  “这是我们的家风。”她希望,生活中家人平安,工作里病人平安。“平安是一家人对生命的尊重。”

  尊重生命,崇尚平安,成为侯翠的准则。看到一个个健康可爱的婴儿在自己手中出生,她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不仅如此,当2006年,临沂市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后,她又主动报名参加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希望”为主题的血样采集活动。

  四年后的一个冬天,省红十字会告知:侯翠与一名张姓白血病患者低分辨筛查相符。 

  “能够有机会挽救别人的生命,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征求本人及家人意见时,侯翠如是说。

  此后,高分辨检测结果也显示她与患者“相符合”。侯翠当即赶赴济南军区总医院实施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在此期间,她需要被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针,经历鼻塞、流涕、头痛、乏力、发烧、关节疼痛等反应症状,侯翠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坚持。

  一周后,侯翠被送进济南军区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进行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手术。鲜红的血液从分离机中流过,收集袋内的血一点点地在增加……整整5个小时采集,侯翠全身的血液在外周循环了整整10遍,手臂的持续疼痛让她难以忍受。

  捐献过后,当她看到了来自北京307医院为患者取造血干细胞的护士和患者写的感谢信后,侯翠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信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您的爱心,我们的家或许要失去他的完整,正是您无私的奉献,我们获得了希望和力量!人间大爱——世界由此更美丽,愿好人一生平安!”

  捐献进行得很顺利。然而,这位“好人”却在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后半年的查体中,被检查出甲状腺囊肿,且有恶变迹象。

  作为一名医生,她知道肿瘤恶变意味着什么。

  “没事,放心吧,我能挺过去!”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医生的建议下,侯翠进行了甲状腺切除手术。

  如今,侯翠白血病已经康复。她用自己最淳朴的“平安”理念成就了家风之“美”。

  像侯翠一样,无论是为保护居民财产而舍身中枪的义勇书记孟昭焱,还是照看卧床小姑子42年如一日的如母老嫂诸葛桂英,他们都只是一介布衣。正是他们这些言有物、行有格的普通人,才更能诠释家风于无声处细润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