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法律服务站的多样化建设

专访吉林省辽源市法学会会长吕兵

  一直以来,吉林省辽源市的法律服务站建设在吉林省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尤其是近几年,辽源市法学会在推进法律服务站多样化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不少先进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目前,在辽源市,法律服务站出现在社区、街道,也出现在交通管理局、军队、医院等单位,辽源市法学会在不断积极探索法律服务的新模式。

  为此,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辽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辽源市法学会会长吕兵。

  民主与法制社:辽源市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的工作在吉林省一直十分突出,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工作经验,以及法律服务站的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吕兵:我认为,辽源市法律专家服务站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客观需求与法学会自身工作需要应运而生的。最初,我们确定建立法律服务站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一是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我们在深入调研中了解到,很多群众缺乏法律知识,相互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不知道依法维权。有的怕花钱不想打官司,有的不懂法不会打官司,怕不公正不敢打官司,“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所以说,一方面,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很迫切,另一方面,司法机关的法律服务资源又很有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二是加速推进法治辽源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央作出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后,辽源市委把法治辽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目标,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位置。确立了政法机关公正执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企业合法经营、公民遵纪守法,共同推进法治辽源风尚形成的具体任务。建立法律专家服务站将广大法律工作者凝聚成为助推法治辽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配合协助政法机关、行政机关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必将有力推动各项法制建设任务的完成,加速实现法治辽源目标。

  三是外埠经验的启示及法学院校的推动。我们到外埠考察学习过程中,哈尔滨市建立法律诊所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成为建立法律专家服务站的一个重要启示。

  同时,辽源市法学会与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协作共建关系。法学院恰好需要为师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他们需要实践场所,我们需要法律人才。二者互为需求,一拍即合,可以双赢。

  四是发挥法学会职能作用需要建立平台。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市县区法学会法学研究层次和能力有限,我们重点把工作放在法律服务和法律宣传上来。为了把法学会工作做实,使之确有成效,必须选择适宜的工作方式和载体,搭建法律专家服务站这个平台,为法学会会员提供平台和桥梁,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群众,就可以将法学会的相关工作具体化、项目化,以便于操作实施、有序推进,取得实效,从而使法学会的职能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民主与法制社:能否介绍一下法律服务站的工作模式与方法?

  吕兵:目前,我们的法律服务站工作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基层一线常驻服务。通过回聘退休法律专家,依托政法部门建立的各类调解组织,在基层一线坐班,实行面对面的法律服务。

  二是远程电话受理服务。我们将法律专家的照片、姓名、专业领域、联系方式等公开在法律专家服务站揭示板上,群众可根据不同的法律需求自主选择专家。通过电话与专家直接联系服务事项,有些法律问题打个电话即可解决。

  今年上半年,我们服务站的法律专家通过电话解答处理了龙山区盛世社区发生的楼房漏水、离婚纠纷、小孩摔伤、遗产继承、楼下烧烤店影响楼上居民生活等5起纠纷事件,事件当事人都非常满意。

  今年我们还准备借助辽源“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建立全省首家“968968”法治咨询服务热线,聘请100余名专家为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性的法律咨询服务。通过转接、留言回拨等方式为百姓解答法律疑难问题。

  三是专家集中会诊服务。我们对疑难法律问题进行登记备案,根据问题涉及的专业领域,协调若干专家进站,举行现场听证会,集中研究解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已经围绕工伤赔偿、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事故处理、终审刑事判决等涉法信访疑难问题,三次集中研究解决和答复。比如,东丰县孙某因前夫犯诈骗罪判刑7年而长年上访,虽然经市委主要领导几次接访,但仍无法满足当事人的无理诉求。我们得知情况后,邀请了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傅穹、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于晓光等多名法律专家一起来辽源,参与案件评查、公开听证,深入分析案情,依法准确解答,使当事人最终放弃了无理诉求,这起缠访案件得以息访。

  四是网络媒体答疑服务。根据法律服务专家平时接触到的突出法律问题和群众关心关注而又疑惑的一些法律问题,我们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设置专栏专题,定期请法律专家以案说法、解疑释惑、普及法律知识。在辽源电视台深受群众欢迎的《说事》栏目,我们每月播发结合案例说法的节目10期以上。

  民主与法制社:针对目前法律服务站的工作,未来辽源市法学会还会有哪些规划?

  吕兵:我们一直以来就致力于把法律服务站打造成法学会的知名品牌,未来也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具体来说,我们有3点打算。

  一是,要继续明确法律服务站的职能。我们把法律专家服务站定位于专业性、民间性、中立性和权威性,为争议双方提供了一个说理释惑的第三方平台,采取听证、解答等工作机制,会诊解决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疑难问题,让社会矛盾找到了一个理性平和的泄洪口,挖掘解决纠纷的新渠道。

  我们未来会进一步组织会员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这样群众就地就近就能得到法律专家无偿服务,让法律接到“地气”,使得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律专家服务站”管理体系。按照《全省法律服务站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建立“市法学会统筹指导、部门县区具体负责、基层单位共建共管”的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

  未来我们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进一步研究完善听证、解答、回访、化解等工作机制,并积极尝试利用与互联网结合对较偏远的乡村实行远程法律服务。

  三是扩大“法律专家服务站”覆盖面。针对区域人群特点、矛盾纠纷类型、法律需求内容,推行差异化建站。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类型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在乡镇社区、政法机关、信访部门、医疗纠纷调处委员会、交通事故处理部门继续推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