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在服务中体现作为

 编者按:近年来,吉林省法学会及吉林省吉林市法学会、辽源市法学会紧紧围绕中国法学会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主线,立足吉林实际,不断创新思维,将法学会工作做出新成绩。本社记者深入走访三地,探寻三家法学会的工作经验。

  近些年来,吉林省法学会在推动法学研究、法律服务、咨政建言、法治宣传、自身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诸多新突破,在2015年中国法学会考评中取得了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

本社记者深入走访吉林省法学会

 

吉林省法学会2015年工作实现新突破

  

  党和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对我国各级法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国法学会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法学会作为群团组织的功能性建设,中国法学会有关领导十分关心如何使法学会工作日益活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吉林省法学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中国法学会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主线,立足吉林实际,不断创新思维,牢牢把握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群众、服务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吉林省法学会结合地方自身特点,探索出符合地方法学会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在去年考察吉林法学会工作时曾公开指出:“吉林法学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全部建立县级法学会的省份。遍布全省各地的法律服务站,在全国法学会系统影响很大,已经成为吉林省法学会一张亮丽的名片,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社记者走访了吉林省法学会,从组织建设、工作发展方向、服务大局等角度深入观察,吉林省法学会如何在2015年工作中形成独特的见解,实现新的突破。

服务大局 找准立足点

  

  法学会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找准切入点十分重要。对此,吉林省法学会会长李申学告诉记者,立足法学法律资源优势,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是新形势下法学会组织新的职能定位。

  吉林省法学会正是在此原则下,始终把政治性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法学法律服务的立足点、结合点和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正是发挥法学会的人才优势。仅2015年一年,吉林省法学会把获得国家和省级专家称号的62名省级以上法律实务人才充实到吉林省法律专家人才库。目前,吉林省法学会专家库专家达到211人。

  为了让这些专家发挥应有的作用,吉林省法学会多次组织调研活动,让这些专家深入到人大、政协、政府以及司法机关,就法学会如何更好地为法律界服务、为法治吉林建设服务向专家征求意见。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另外,吉林省法学会还多次组织法学专家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问题上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通过积极参与政府法律智库建设、参与政府督察和执法检查,对政府法律行为进行咨询论证,当好政府决策的事前事中参谋,避免了专家库流于形式化、符号化的缺陷与弊端。

  据了解,近些年来,吉林省法学会的法律专家库围绕吉林社会基层治理法治化、司法体制改革、信访工作法治化、刑事执法规范化等重点问题,在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形成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良好反馈。

  此外,吉林省法学会还积极主动开展外界交流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法学会的高度赞扬。

  仅2015年,吉林省法学会高标准承办了多次法学论坛与交流活动,如第十届“东北法治论坛”、吉林检察改革专题研讨会、第三届东北亚比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在学术研究领域,由吉林省法学会编纂出版的《吉林省法治建设报告》《吉林省法治建设蓝皮书》,不仅填补了吉林省空白,还为吉林省制定“十三五”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2016年立法规划等重大决策和立法工作提供了多项重大的参考意见与建议。

把法律服务真正延伸到基层

  

  其实,法学会不仅是学术研究功能受到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对于吉林省法学会来说,不仅是一种工作创新,也充分体现了法学法律服务的价值所在。

  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乡镇、社区法律服务站2818个,驻站人员5731人,共提供法律咨询65194人次,开展法治宣传3364场次,提供法律援助2169件次,化解矛盾纠纷29044件,这样的成绩即使放眼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辽宁、广东、河南等兄弟法学会多次来吉林取经,已经证明了吉林省法学会系统在此项工作的努力与成绩。

  其实,吉林省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实践与磨合后,才有了如今这样的成绩。据吉林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傅铁铸介绍,其实,早在2012年吉林省法学会就开始在全省开展基层法律服务站的探索工作,通过一系列实践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一开始,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不理解,加之经费落实困难,法律服务站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在吉林省法学会会长李申学的积极努力下,法律服务站工作有了今天的成绩。李申学多次走访与调研,一项项地解决问题,与心理有情绪的工作人员一一谈心。”傅铁铸说,“特别是在2014年后,法律服务站的各项工作得到大踏步推进。”

  据记者了解,在吉林省法学会在辽源市召开的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吉林省法学会制定印发了《全省法律服务站工作指导意见》,规范服务站设立、人员配备、职责任务、工作方式、硬件建设、领导关系和保障措施等各项制度,实现了“四个纳入”,即法律服务站工作纳入法治吉林建设总体格局、纳入平安吉林建设和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体系、纳入全省综治考评体系,为吉林省法律服务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之后,在2015年初,吉林省法学会又会同吉林省综治办、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全省法律服务站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了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工作,促进了法律服务能力的新提升,真正实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法律服务站”,在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吉林省法学会系统的法律服务站遍地开花,法律服务站的建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社区、街道,而是在各行各业、各个组织内生根发芽,发挥了诸多切实有效的作用。

  在辽源市,法学会与驻扎在本地的预备役某师合作建立了军队法律服务站,为官兵们解决了诸多生活训练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在珲春市,法学会设立边境口岸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为出入境国内外人士提供涉外法律服务;梨树县法学会则在公安局拘留所设立法律服务站,这些创新模式得到中国法学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以“简报”形式抄报中政委和公安部主要领导得到了高度赞扬。

  然而,这样的成绩在李申学的眼中还远远不够,他告诉记者:“虽然,吉林省法学会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是一种工作创新,体现了法学法律服务的价值所在,但在未来这样的工作还应该多方面、多领域地开展,使法学会的法律服务功能真正扎根于基层群众之中。”

完善体系夯实基础

  在新一届中国法学会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如何开展法学会的基层建设、拓展会员队伍一直是领导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在这方面,吉林省法学会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记者了解,仅在2015年,吉林省法学会就发展了1491名个体会员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如今,吉林省法学会会员总数已经增至9200人。

  此外,吉林省法学会还实现了市县法学会组织全覆盖,是全国少数几个在市县全面建立法学会组织的省(区、市)之一。

  如今,吉林省各市县法学会基本达到有人员负责、有办公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机制保障、有人才队伍、有工作成效的“六有”建设标准,辽源市龙山区法学会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市辖区法学会党组。

  在法学会机关建设方面,吉林省法学会通过健全建立会长办公会、党组会、理事会、机关例会等制度较好地实现了基层法学会常态的工作机制,此外,吉林省法学会通过完善定期向省委和省委政法委请示报告制度,实现了法学会工作纳入综合治理考核评比,使得法学会工作在吉林省政法系统得到了高度重视。

  正是在这样的积极推动下,吉林省法学会在2015年又相继成立了企业法治研究会、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犯罪预防研究会、东北亚法制研究会、律师法学研究会。

  如今,吉林省法学会所属研究会已达20个,初步形成学习型、协同型、智库型、国际型、规范型研究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