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所里的“守望者”
——记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管教臧伟
新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位于乌鲁木齐市郊区60户乡,是一座半开放式的机构。一大早,已经脱瘾的戒毒人员在院子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有着十几年管教经验的民警臧伟已经早早来到了工作岗位。像臧伟这样的基层一线管教民警们,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永远奋战在戒毒一线,时时刻刻与“毒”较量,默默无闻地帮助吸毒者走出阴霾,重获新生。
铮铮铁骨细腻心
臧伟1999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乌鲁木齐市监管医院从事管教工作,初任到工作岗位,一切从零开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工作方式让他面临着新的考验。
独立、坚强是身边的同事对他的总体印象,同时,他又有着军人独有的气质,刚正不阿、棱角分明,尤其是说话的时候,声音像打雷,但语言却又极富幽默感,所以在监管医院里工作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藏獒”。勇猛高大却又很善良,久而久之,藏獒的称呼就这样渐渐地传开了。
2015年初,臧伟调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在管教岗位上的这十几年里,他凭借多年的管教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
“我们认识已经14年了,以前在监管医院的时候我们都是管教,办公室还是门对门,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臧管教责任心极强、正派,对病人的事情很上心,讲究方式方法。”现任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马致宝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西山看守所送来一名吸毒人员,他一进大厅就开始盘腿打坐,一动不动,既不吃饭也不喝水。管教们多次好言相劝,工作都做不通,臧伟却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鼓励他,为他分析其要害,松弛有度。三四天后,这名吸毒人员竟然号啕大哭,写了一封悔过书给了臧伟,大家都在好奇他究竟是用了什么灵丹妙药让这名犯人药到病除?臧伟却说,没什么,用心就好。
查房过程中,臧伟练就了一双锐利的“鹰眼”,他除了亲力亲为地认真询问吸毒人员的详细情况外,还专挑看起来没精打采、神情异样的吸毒人员进行盘查,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偌大的病区内,吸毒者一批换了一批,对臧伟而言,每一名吸毒者的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据他介绍,“每日的查房是一天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这个病区的大部分戒毒人员都患有疾病,不仅在身体上深受毒品的危害,在心理上也有一些毒品带来的并发症,尤其是刚来的戒毒人员,大都会出现肌肉酸痛、流泪、疲乏无力等躯体症状。因此,戒毒初期的戒毒人员主要是治疗,医护人员会对他们进行更多的监护治疗。而我们要给予病人的是更多的教育和疏导,从心理上树立起信心,做好重返社会的准备。”
检查人员、设备的安全状况;记录24小时谈话笔录;教育、感化和挽救吸毒者;这就是禁毒管教民警日常工作的缩影。每一件事情貌似看起来很琐碎、狭小,却是每一位管教民警必须担负的责任。
用真情感化“迷途羔羊”
被称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群体,是一群充满了矛盾的人。他们吸食毒品,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者,但又是身心创痛的受害者。他们痛恨毒品,却又缺乏足够的意志摆脱对毒品的依赖,因此有不少戒毒人员是“二进宫”“三进宫”,甚至先后累计被强制隔离戒毒10年以上。这些背景复杂、性格各异、心理状况千变万化的戒毒人员,成为臧伟管理与服务的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恶性事件的发生,稳定他们的情绪,试图找到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臧伟说。
起初,臧伟很不适应,感觉自己被关到了笼子里,心里很压抑,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最初的抗拒、同情,到如今跟吸毒者朋友式的聊天,这一系列的变化源于吸毒者的家人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臧伟深深地被震撼了。
“用心去交流,用亲情感化迷途的羔羊。”这是臧伟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时间回到2015年初,臧伟刚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时,了解到47岁的张某是第三次被强制隔离,每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以后,张某都想要好好找份工作,以后再也不碰毒品,但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张某,连续碰壁,先后做过纺织工人、保安、停车场收费员,时间都不超过一周,原因是每当查核身份证时,都被发现曾有吸毒史,雇主就不愿意留用。无奈之下,张某又找了以前的毒友吸毒,一而再,再而三。
面对这样反反复复吸毒的人员,臧伟知道只有针对不同的吸毒对象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打他的“七寸”,才能一举拿下。臧伟偶然一次跟张某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儿子越来越不愿意来见他了,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愿意来了,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沮丧。臧伟在接见日当天,特意安排他们见了面,原来是张某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并找了女朋友,现在在某单位实习,想毕业之后就结婚。但是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常年吸毒的人,他憎恨自己的父亲,甚至为了不给女朋友家里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想要父亲从户口本上消失,自己和母亲另立户口,张某听到儿子的话,既绝望又憎恨自己的不成器。
这次接见之后,臧伟找张某谈心,张某深深悔悟。如今,张某在戒毒所里每天认真学习、打扫卫生、锻炼身体。身体壮实了,妻子和儿子来的次数渐渐多起来,每逢接见日当天,就早早来到戒毒所看望他,他觉得这就是胜利。这同样也是臧伟的胜利。
大丈夫的侠骨柔情
十多年来,为了挽救一个个迷途的灵魂,为了一个个破碎的家庭能再度复合,46岁的臧伟放弃了无数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转眼间,女儿樱桃已经6岁了,大部分是妻子在照顾,“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更没有时间接送女儿上学,我真的亏欠他们太多。”臧伟说。
“你女儿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记者好奇地问道。
“爸爸太凶了。”可以感觉到,能陪伴在女儿身边,就是臧伟最大的幸福。
一提到女儿,臧伟流露出满满的爱,但绝对不是娇惯和溺爱。为了让女儿尽早学会独立、坚强,臧伟带着樱桃学习了速滑,他认为,速滑可以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让孩子认识到自立,更加自信。“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练习速滑很苦,每次看到她因为练习速滑摔跤的场面,心里还是会隐隐作痛。但是樱桃自己却很喜欢,每当摔倒的时候都会立马爬起来,说没事儿,我就很感动。”
这就是普通公安民警的“精气神”,坚强、自立,果敢,不求索取,无私奉献。对于管教民警工作,一直流传着“一看、二守、三送走”的说法,但是在公安干警的队伍中,在基层一线的普通民警身上,我们看到了像臧伟这样的管教民警,他们是用爱心点燃吸毒者新生的希望,引领迷途灵魂的启明星,无私的奉献与敬业,是管教民警身上深烙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