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生养成记
做学问接“地气”,建“平台”提升素养,将第二课堂与主课堂无缝连接,四川大学法学院望江法研社所做的一系列探索,让很多学生得到益处,提升了法科生的法律素养。
——四川大学法学院望江法研社速写
马晓敏特意挑出一件白色的衬衫穿上,以便“让自己看起来更正式一些”。
这位18岁女孩的脸上,稚嫩中带着郑重。
作为四川大学法学院一年级新生,马晓敏参加望江法研社已有7个月时间,有3次担任学术沙龙主讲人的经历。4月21日晚,在“‘海外代购’的相关法律问题及风险分析”沙龙上,她被安排在第一位发言。尽管穿了职业装让自己显得更为专业和干练,但她依然觉得“有些慌”。
“当接手这个选题的时候,就有慌的感觉。”除了法研社的社团工作外,马晓敏还有大量的课业要学习。对她来说,利用两个星期的课余时间来制作专业度极高的演讲稿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好在经历了望江法研社半年多的学术训练,小姑娘已经学会了“慌而不乱”。
做学问接“地气”
“海外代购”似乎是全民皆知的事情,但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哪怕是身为法科生的马晓敏也是一知半解。不过,她还是通过“一请二问三查四调研”的方式迅速找出了头绪。
先是请法研社的师兄师姐帮忙,传授写作技巧;又向指导老师咨询法律问题和法律规范。与此同时,她大量查找与海外代购相关的论文,并深入群众做田野调查,了解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同学在海外代购中所遭受的“切肤之痛”。
“海外代购,我真是够了。”当马晓敏问及海外代购的事情时,同学王兮(化名)顿时觉得“身心俱疲”。
王兮是一个日本偶像男子团体的“铁粉”。她在网络粉丝会上,认识了一位在日本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对方表示可以为国内的粉丝同仁们购买原版偶像写真,但是需要先付三分之一的定金,等货物寄给国内的“二传手”,买家将剩余款项补齐后,“二传手”就会把货物分发给各位买家。
抱着“天下粉丝一家亲”的心理,王兮非常痛快地将钱打给了那位留学生,并在接到对方“货物已经邮寄到国内‘二传手’处”的通知后,迅速补齐了尾款。
就在她满心欢喜可以马上拿到偶像写真的时候,“二传手掉链子了”。3万多元的货物已然寄到他手里,却迟迟不肯发货。这让王兮很心焦,联合其他买家多次讨说法均无功而返……
王兮的现身说法,让马晓敏脑中绷紧了一根“弦儿”:海外代购需谨慎!
“海外代购都不靠谱吗?”马晓敏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海外代购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私人代购,就像王兮所遭遇的偶像写真事件一样,买家权利难以保障。而另一种则是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官方代购。
马晓敏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整理成文,在4月21日的研讨会上侃侃而谈——“全球购产品种类丰富,同种商品国内外价格差异大,代购利润诱人,而购买力不断提升的中国消费者也让海外代购迅猛发展……”
随着讲述的进行,马晓敏发现自己不仅不再“慌”了,反而思路越来越清晰,从海外代购的商业模式到海外代购的起因,再到现存的问题,她都做了条分缕析的介绍。
马晓敏认为,海外代购能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但我国目前对此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存在监管盲区,消费者的权益一旦受损便存在着维权渠道不畅、维权难等问题。她建议,“国家应该加强海外代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从立法入手解决目前的问题,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马晓敏和其他几位同学的发言,让当晚担任嘉宾的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徐铁英老师深感“惊艳”。
“以为你们只是会做一些简单介绍,没想到都准备了详实的资料,而且给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徐铁英非常欣赏学生的专业态度。
望江法研社指导老师袁嘉也表示,学生所选择的话题结合社会实际,“接地气是做学问的态度”。学生借由这些活动可以得到法律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的锻炼。
建“平台”提升素养
马晓敏至今还颇感“不可思议”。2015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自己还对法律一头雾水,“四川大学法学院”只是家长意志下的产物。没成想不到一年时间,自己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并初步具备了法律学术素养。
饮水不忘挖井人。她认为自己的转变,来自于望江法研社的历练。望江法研社的肇始则和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2009年,获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的王竹赴四川大学任教。任教之初,王竹便发现法科生有主动开展学术活动的渴望,但缺乏相应的学术平台,只有“读书会”“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以及“法学制高点学术研讨会”等3个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他便谋划着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王竹找到四川大学法学院领导和上述3家学生社团沟通之后,整合已有资源,正式创建了望江法研社,设定了三人谈、社会热点讨论、学术沙龙、读书会4个固定板块,并担任指导老师。
法学院也对新成立的望江法研社也寄予“厚望”,派四川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龙黎明老师担任行政指导老师。在以后的时间里,龙老师在社团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日常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努力,“四川大学首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荣誉也因此花落望江法研社。
2009年12月30日,王竹成立望江法研社时,袁嘉正在德国波恩大学读博士。27岁获得博士学位后,于2012年回母校四川大学法学院任教。
袁嘉回国所参加的第一个学术活动就是望江法研社组织的“三人谈”。
“三人谈”选取与热点相契合的主题,邀请主讲人分别扮演学术型、实用性、趣味性的角色,以启发学生思考。
袁嘉将德国前沿的竞争法、知识产权法等理念带到了“三人谈”,无疑为学生打开了法律学习的另一扇窗口。这次交流也让王竹老师对其青睐相加。此后,王老师多次邀请袁嘉担任嘉宾老师参与到法研社活动中来。2014年,袁嘉创建并指导“望江法研社卓越竞争法人才训练营”系列活动,深受师生好评;2015年,王竹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后,便将法研社指导老师的“接力棒”交到了袁嘉手中。
第二课堂“衔接”主课堂
望江法研社似乎有一种魔力,不断吸引着想做学问的法科生加入进来,也让离开的学生不舍思念。
“往年这个时候,我应该已经读完五六本书了吧。”4月30日晚,坐在前往四川的火车上,万旭的思绪并未被隆隆的车轮声扰乱。
“今年读书会第一期活动,还是应该读王竹老师和周苇学长翻译的《法律思想导论:法学研究的四大方法及在身体部分分配上的适用》吧,要知道这四大方法对美国乃至世界法学都影响深远……”
2015年,万旭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已经卸任了望江法研社“读书会”栏目学生负责人的职务,他仍不时地想念社团工作和老师。
同学们在读《论自由》《法律与宗教》时所产生的头脑风暴,王竹教授在点评中的一颔首一皱眉,袁嘉老师流畅的思路和独到的观点,龙黎明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都让万旭记忆犹新。
王竹教授说这是因为万旭“找到了组织”。万旭自己也表示,通过法研社的3年历练,自己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乐趣,激发了学术理想,进而坚定了学术志向。
如果说望江法研社之于万旭、马晓敏等人来说是学术梦想启航的地方,那对王竹和袁嘉等指导老师来说,望江法研社就是其教学相长的舞台。
“我的好几篇论文就是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获得的灵感,而且有几篇论文也是在‘三人谈’活动中与其他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中得到了完善。”“80后”法学教授王竹对法研社对自己的助益感触颇深。
与王竹教授观点一致,袁嘉老师也认为担任法研社指导老师对自己的锻炼和提升很大。所以,他秉承着“授人以渔”的理念,在法研社活动形式和活动选题上让学生多出主意想办法,老师在大方向上给予把控,并不干涉学生的学术创新。
如今“品学术之乐,扬学术之风,正学术之气,铸学术之才”的望江理念在四川法学圈已小有名气。
尽管如此,袁嘉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法学专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应用类专业,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但由于法学院学生在校课程大多与理论养成和知识积淀相关,除专业实习外,相对缺乏知识应用的训练。“望江法研社要努力为法学院学生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且能有效锻炼法学应用能力的活动,例如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研讨、学术沙龙、本科论坛等等。”
如今,望江法研社的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计划已经实现了第二课堂与主课堂的紧密联系。袁嘉憧憬望江法研社作为接“地气”的学术探讨平台,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更多法律人的认同。
截至2016年5月1日,望江法研社共举办了177期活动。短短5年,法研社的骨干中,有的人考上了研究生,有如万旭一样的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也不乏博士毕业工作并晋升为副教授的学术新秀,成绩堪称亮眼。
要问其中奥秘,或许就像万旭说的那样:法研社里有法科生养成手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