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存滋:为社会奉献终身的法律人

  没有浑浑噩噩地度日,他把法律服务镌刻在每一个被岁月碾碎的日子里;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他把法律研究镶嵌进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交往中的虚与委蛇,他把自己的真心付诸在每一次矛盾调解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他自愿捐献遗体,延续一份贡献的豪情。

  从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里,西安市司法局退休老干部贺存滋挑起了律师的职责,肩负了调解员的使命,背负了法律研究的任务。

贫苦人民的法律避风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百姓法律意识淡薄,遇到问题不知道请律师,也请不起律师打官司。当时的西安老百姓遇到法律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法律咨询中心西安法律咨询处,这个地方不仅为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还对需要打官司的百姓提供法律帮扶,帮助其打官司,充当免费律师。贺存滋就曾经在这里多次提供免费律师服务,让许多贫苦百姓的权益得到了维护,让无数的家庭矛盾得以解决。

  2006年,家住西安市新文巷年过花甲的党女士,30年前由服务公司调到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并分配在该托儿所工作,同年913日,厂劳资科和厂办的工作人员以“违法乱纪”为由口头通知停止她的工作。她当时提出了质疑,厂办和有关领导对她说:“你先回去给娃看病,以后再谈。”此后33年,她不断地找厂里,找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但没有任何结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通过朋友找到了贺存滋,已经退休8年的贺存滋毫不迟疑地当起了她的委托代理人。烈日下,帮助她取证调查;寒风里,为她四处奔忙询问;深夜,为她翻阅一卷卷的《劳动法》,不放过每一条和案子有关的法律条文。最终贺存滋确定了方案,首先申请劳动仲裁,但陕西省仲裁委认为这件事情已经超过时效,于是就向西安市雁塔区法院提起诉讼,终于被雁塔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至此,党女士33年的艰辛维权之路峰回路转,转向了她满意的终点。

  李女士和张先生结婚1年半,因性格不合而矛盾不断,李女士想离婚,带着她六个月大的女儿离开这个家,张先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中国法律服务咨询中心西安法律咨询处,见到了贺存滋。贺存滋接到这个案子后,去了他们家好几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双方性格可以慢慢磨合,夫妻间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希望他们在包容和理解下继续生活。贺存滋苦口婆心地劝说,为李女士和张先生保住了这个家庭,直到今天依旧幸福生活着。

  经过多起夫妻关系调解,贺存滋总结出了夫妻间相处的三个原则:一是不算总账,就事论事,不要因为一件事而翻出一堆旧账;二是不能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每一次制裁都会让夫妻间多一层隔阂;第三是要包容,夫妻双方是爱出来疼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运用这三个原则,他让无数夫妻间的矛盾得以缓和。贺存滋退休至今近20年了,还有很多夫妇给他打电话致谢,而他也希望这三个原则可以帮助更多还不会夫妻相处之道的年轻夫妇。

爱上每一条法律条文

  学术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枯燥的,而贺存滋作为政策法规研究人员,他必须爱上每一条生涩的法律条文。无论是走在路上,坐在办公室,还是站在食堂,法律解释问题一直萦绕在耳、盘旋于心。

  贺存滋说:“法律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比如法律规定夫妻关系确已破裂,标准是什么?这就要进行学术研究、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观点,这就要研究、统一才能执行,这种研究主要是为法官正确裁判提供理论支持,意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他还说,“作为一名法律研究人员,必须既能清晰地确认政策研究的目的,也能根据目的来分析出需要研究哪些方面的政策,既要具备对于各种政策内容本身的逻辑分析和加工能力,也要具有相关政策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分析能力,这其中会涉及各种政策的收集方法需要掌握,更重要的是具有政策分析报告能力,即对各种政策进行总结与加工形成一种实用的指导性报告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是一名合格的政策法规研究人员。我希望司法局的这一项工作会越做越好。”

为青少年撑起法律的蓝天

  贺存滋曾说:“改革开放初期,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的时代,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盗窃、打架事件层出不穷。”为此,毕业于法学专业,当时正在西安市41中担任教师的他,主动承担起了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法工作,还为此购买了大量有关青少年法律知识的书籍,课余时间为学生和家长普及法律知识,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法律咨询。直到现在,他还留着当时购买的有关青少年法律知识的书籍十多本。他主张用爱和交朋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对于那些已经犯错的学生,他主动和孩子沟通,给他们讲解法律知识,用法律给他们分析怎样才能走出阴影。这一段经历为他来到中国法律咨询中心西安法律咨询处从事青少年法律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司法局工作期间,他为万余名青少年提供过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退休了,但服务没有终点

  贺存滋说:“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来咨询我法律问题,我也经常帮助贫苦百姓打官司,这使我退休后的生活变得充实。”从1998年退休至今的18年里,贺存滋依然没有忘记他是一个法律工作者,无偿为民解忧、服务和奉献始终装满他的内心,每一个退休闲暇的日子里,法律服务就是他最珍贵的守候。

  说起遗体捐赠,贺存滋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他说:“20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年龄越大这个想法越是强烈,这让我的生命更加有意义。”贺存滋最初向家人坦露这个决定时,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他就耐心地做工作,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最后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在愿望达成的同时,贺存滋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在日常生活中,他鼓励身边的人这样做,目前已经有3位老人在他的指引下提出了捐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