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校园问题结构研究刻不容缓

  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公安部、教育部到地方相关部门,也都在不断对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出台各种规定和办法,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然而,尽管各部门都很重视,但一系列校园安全事故仍频发,而且呈持续升温之势。

  缘何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又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和预防?就此,本社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弘教授。

校园安全状况不令人满意

  记者:您如何看待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张弘:校园安全是老生常谈的问题,2004年,以北大校长为首的几百名教授,还有几名政协委员提出过校园安全立法,在之前,1999年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在九届人大会议中也提出过校园安全问题,说明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校园安全从现阶段来讲,国家备受重视。从2010年南京发生砍杀事件,中央对校园安全作出重要批示,之后从国家教委到地方教委、教育局等都非常重视校园安全。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出一个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方法,没有更好地科学研究。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校车问题。2010年出现砍伤小孩事件后出台校车标准,平时我通过各个地方考察研究,发现标准完全不同,并且校车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就在今年4月初,我到海口上课的时候还发现,今年329日海口又发生了一起砍小孩事件,这跟2010年甚至更早之前砍伤事件如出一辙。为何校园安全事故总是重复出现?在我看来,是因为对校园安全事件结构没有真正了解,没有正确处理。因此总体看,校园安全状况不令人满意。

  校园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分成以下几大类:一是大学存在的安全问题,但是从全球来讲大学是开放式或者半开放式。从高校校园安全方面来讲,基本上有专门的保卫部门。但是,中学、小学基本上没有。

  中学和小学绝大多数是封闭式管理的。从中小学安全与高校安全来讲,它的结构、环境、中小学生年龄、心理完全不同,所以我主张中小学校园安全和高校校园安全作为两个不同的对象来研究。

  2004年国务院64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并没有把校园安全放进去。当时,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出校园安全问题,是希望能够制定校园安全条例,但至今12年了,一直难产。

  据统计,全国在校中小学生超过上亿人,大学生人数超过六七千万,中学生2015年也接近950万,其中还没有包括教师队伍,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群体没有一个法律法规,这与我们的教育大国不匹配。

  从目前校园安全现状看,我认为一是整体结构没有解决,二是校园安全无法可依。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行政规章,但力度不够。

  另外,我认为校园安全应落实到标准建设上。一是要高度重视,而法律问题不解决是大问题;二是如何研究校园安全结构问题。

校园安全管理关键在哪

  记者:您认为校园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在哪里?

  张弘:一开始我们讲为什么重视的情况下还出事,这是因为大家普遍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结构。我认为关键是结构问题。从砍杀小孩事件来讲,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门口,校园门口交通阻塞、人流密集、上下课护送的家长绝大多数是隔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那么,从这个方面来讲,接送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是在校园内接还是校园外接?外围如何疏导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校园安全来讲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另外如自杀问题,这涉及校园安全方面的心理问题。如何减压,怎样改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都要考虑。还有教育体制方面,如我们的教育体制以考分、考学,分好分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就是一个很大的症结。因此心理疏导、健康心理引导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形式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

  其次,我认为校园安全结构问题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犯罪。包括学生之间的伤害、外来人员对学生的伤害,另外还有一个是灾难事故,每年校园发生的各种类型交通事故、校园火灾危害、野外郊游事故等不在少数。因此,解决结构问题首先是防患。

  另外,校园安全构成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校园的外来人员是否安全。二是物理防护结构是否合理,包括北京很多小学生跟居民小区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物理上来讲是不牢固的。如在2005年河南汝州一个外来人员闯入高中宿舍导致的砍杀事件。他是怎么闯入宿舍的?我们从物理结构来讲,就是学校与居民小区紧密在一起导致的。三是周边的安全环境问题是否安全。四是心理防范有没有做到。

  在校园安全预防方面来讲,我坚持采用五防。除去我们平常讲的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外,应该加入环境的预防和心理的预防。另外安全技术是否能够支撑,在发生事故后能不能及时反应,能不能及时制止,能不能及时提醒学生让学生规避风险?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个倒塌的是中小学学校。而在日本就不是这样,他们的学校是一个安全点。这里面又存在工程是否安全的问题。

  从校园管理措施来讲,校园安全中的预案有没有得到很好的演练实施很关键。我到湖北参加一个中小学校的安全演练,一个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在遇到加气站火灾的时候,用自己平时学到的知识打湿衣服捂住嘴成功脱离危险。因此,从意识角度、知识角度、能力角度、行为准确性角度等来讲,能不能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很重要。在目前来讲,关键就是解决结构问题,但现在似乎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

克服校园管理“短板”

  记者:目前校园管理的短板在哪里?

  张弘:校园管理缺乏整体方面的研究,包括管理人才缺乏,研究也是浅表层次的,另外,没有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如人员队伍、经费保障、管理手段等都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短板”。

  谈及坠楼事件,其原因是自主坠楼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自主坠楼往往包括自杀和意外。

  此外,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防护?解决心理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是要防范心理出现问题,防范单人自杀和极端行为的出现。二是社会群体性的防范。培养整个社会的良好和谐心态非常关键。

  从校园教育系统来讲,我首先认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把校园安全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落实到校园安全工作当中。其次,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校园安全结构。第三,尽快研究和出台校园安全法。校园立法可以分为两大法规制定实施,然后制定具体细则,最好吸收国外经验。

家长切实担负起责任

  记者:防止校园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张弘:校园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校舍围墙到住宿、食堂、实验室等等都要考虑。此外就是家长,主要是中小学生家长。校园安全知识进课程,除了学生要学习,学生家长也要了解、学习。北京曾经发生过一个案件,一个很优秀的中学生圣诞节过生日,家长为让小孩能够放松一下,就出去住,让孩子和他的同学一起在家过生日,然而当天晚上就发生了火灾。所以,在平时生活中,一些安全基本知识不仅学生应该知道,家长也应该了解。

  这也是我一直讲的,我们要把校园安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校园安全知识是一大板块,在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否规避风险是重中之重。

  总之,校园安全管理既有理论研究,也有一些具体操作的工程,还有管理方面、行为科学的实施,以及评估校园等。在出台法律法规后,对如何建立标准,整体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