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当陪审员

     2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后首批新任陪审员岗前培训正式开班。来自海淀区的117名新任人民陪审员参加了首批培训。此后,还将陆续有348名新任人民陪审员参加后续三期培训。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

     2015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等10个省(区、市)各选择5家法院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对人民陪审员选任条件、选任程序、参审范围、退出和惩戒机制、履职保障制度等进行改革。

    2015年7月30日,北京市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北京市二中院,东城法院、海淀法院、门头沟法院、密云法院5家法院被确定为北京市试点法院。

    本次改革扩大了人民陪审员的选任范围,充分体现了大众化价值取向。其中,人民陪审员的任职年龄从年满23周岁提高到28周岁,学历要求从一般大专以上降低到一般高中以上,但农村地区和贫困偏远地区公道正派、德高望重者不受学历限制。

    试点法院人民陪审员选任将实行“三个随机”,即试点法院从符合条件的辖区选民或者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本院法官员额数5倍以上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再从通过资格审查的候选人名单中随机抽选不低于本院法官员额数3倍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人选;审理案件中,通过随机抽选方式确定参与案件审理的人民陪审员。

东城法院:在社区海选

    2015年8月12日,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随着电脑大屏幕上被选人名字的飞快闪现和20次定格,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在该社区的20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随机抽选工作全部完成。从以前单位、社区推荐制为主到今天的电脑随机抽选方式,北京法院首次尝试在社区现场抽选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工作。

  根据改革试点的规定,对于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法院每5年从符合条件的当地选民或当地常住居民名单中抽选法院法官员额数5倍以上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经资格审查后,再从中随机抽选不低于法院法官员额数3倍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拟任人选,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

  “这无疑是对现行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的重大突破。”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副院长薛春江说,“一方面,东城区法院的陪审员数量大幅增加,比现有的181人增加287人,增幅超159%,将有更多人民群众有机会参与到司法审判活动,近距离感知司法;另一方面,随机抽选可吸收社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员,最大程度实现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8月27日,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正式任命东城区法院新一届人民陪审员468人。加上任期尚未届满的52人,东城区法院人民陪审员总数达到520人,是法官员额数的3.3倍,增幅达187%,人员实现了东城区各个街道、社区的全覆盖,增强了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同时,东城区法院进一步完善选任程序,落实随机抽取要求,提高选任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东城区法院借助各街道人大街工委掌握选民信息的便利,对东城区17个街道的152个选区的选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摸底,准确掌握每个选区的选民数量,合理测算出陪审员选任的比例,确定在每个街道随机抽选陪审员的数量。最终按照法官员额数的5倍,从全区55万选民中抽选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780名。同时,结合审判工作需要,对驻区单位进行了解,确定适量的专业陪审员,以便在医疗等专业案件中发挥陪审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作用。该院对780名候选人严把审查关,确保陪审员候选人符合相关任职条件,并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

  在选任程序上,东城区法院坚持以公开促公信,选取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作为试点,在区人大、区司法局、街道、社区、选民代表及20余家媒体记者的参与见证下,现场从3720名选民名单中随机抽选出20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赢得了公众认可。

  2015年9月24日,在东城法院举行了任命宣誓仪式。

北京二中院:

2000人中摇号选出180

  2015年9月30日,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人民陪审员试点工作的安排,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首次对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180名人民陪审员进行任命。

  此次任命区别于从前由区县人大常委会进行任命,首次由二中院和北京市司法局选任,提交北京市人大进行任命,这也是改革之后北京市人大的首次任命。

  “此次面向社会的人民陪审员选拔,是从二中院案件管辖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选民和常住居民中随机抽选的。”二中院主管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马锐介绍。

  作为北京唯一一家试点中院,二中院与市司法局于7月30日联合制定《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确定,二中院陪审员选任方式将由原来的组织推荐改为随机抽选,即在二中院案件管辖的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大兴区、房山区进行随机选拔。

  二中院在市公安局人口信息库中按照陪审员选任的基本条件——“年龄在28岁以上”“学历在高中以上”以及对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的结构要求,在辖区内随机抽选含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的2000人。

  随后,工作人员逐一打电话征求意见,询问其是否同意担任人民陪审员。“其中,通过联系电话能够联系到本人的约800人,表示同意担任陪审员的366人。”马锐说。

  对于有参审意向的,二中院以电子邮件、邮寄送达、来院领取等形式向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发放《人民陪审员候选人情况登记表》,并通过短信平台提醒候选人及时查收、填写并反馈《登记表》。

  “同时还要对候选人的学历证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资料进行审查。对需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候选人,二中院还与司法局到其所在单位、常住地等进行走访调查。”马锐说,通过资格审查的人需要再次经过随机“摇号”抽取,最后共选出了180名人民陪审员。

  二中院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开展人民陪审员改革的试点中院。这180名人民陪审员的选拔和任命,更加凸显了人民陪审员改革制度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年龄从23岁提升到28岁,主要是为了使陪审员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参审中的一些人情世故方面,能够和一些年轻法官形成知识上、逻辑上和思维上的互补。

  此次陪审员的参审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以及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原则上实行人民陪审制审理。

  对此,马锐认为,越是重大且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件,越希望陪审员参与,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

  此外,为了增强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将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这是为了充分发挥陪审员的优势,扬长避短,让他们集中精力对事实认定方面进行把关。”马锐说,陪审员的专业领域很广泛,有机关单位的公务员、私企老板、医生、教师等等,各行各业都有。“相当于是在其他行业领域比较专业的人。”

  2015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首批180名人民陪审员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大法庭宣誓履职,随后,他们进行了为期2天的业务培训。

门头沟法院:

人民陪审员人民选

  2015年9月15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在妙峰山镇涧沟村现场随机选出该选区的12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至此,该区的680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已全部产生。

  据门头沟法院政治处副主任袁煜驰介绍,在本次的人民陪审员选举的工作中,门头沟区共分成14个选区,法院汇总了所有选区中符合年龄条件的约17.8万选民的基础信息,作为随机选任工作的数据基础。

  在此之前,门头沟法院已通过集中抽取和选区现场直接抽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13个选区的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的抽取工作,产生了668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

  “妙峰山选区作为第14个选区,也随机抽选出12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袁煜驰介绍,由此,该区的680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已全部产生,下一步,该院将从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民陪审员候选人中随机抽取确定340名人民陪审员人选,然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任命。另外,加上原有的71名,门头沟法院最终将产生411名人民陪审员。

  “门头沟法院组织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共同组成‘3+4’大合议庭模式审理案件,其中,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审,法院通过庭前会议、问题清单等程序性制度,保障人民陪审员的深度参审。这正是对人民陪审员改革工作的落实。”袁煜驰表示。

  据了解,门头沟法院将针对三类重点案件启用“3+4”审判模式,包括: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刑事案件及被告人不认罪的重大刑事案件。

  这些重点案件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5人以上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另外,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案件。

  此外,2015年10月15日,北京市密云县人大对改革后新产生的370名人民陪审员进行正式任命,并集体宣誓。据悉,在本次人民陪审员改革前,密云法院共有人民陪审员87名,改革后,陪审人数已达到457名,达到该院法官员额数的5倍。

  改革后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彰显了司法的民主化和平民化。值得期待的是,人民陪审员完全改变从前的“陪而不审”,让“平民法官”享有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