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答记者问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本报讯(记者汤瑜) 3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特困人群精准帮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和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医改从2009年启动以来,每年都成为两会的热点。尽管6年来,医改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跟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缓解。

  在他看来,看病难的原因,主要是优良的医药卫生资源不足,其实国家有很多医院,也有很多社区医疗所,但是老百姓都涌到大医院来,大医院一票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另外就是结构性矛盾,地区医疗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城市和农村分布不均,这样造成人民群众看病很难。

  2009年,国家医药卫生总支出是1.7万亿,去年是4.2万亿,6年增加了两倍,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黄洁夫表示,就是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问题,我们制定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某些阶段上完成了,可是从根本上还没有完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改革严重滞后。国家花的大量钱都被这些医院服务中间的虚高商品消化掉了,老百姓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钱,从比例上下降30%,但是实际数字反而增加了,这就是看病贵。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了,这个问题才能根本性解决。

  他建议,国家必须有一个和谐、公平、竞争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此外还必须有道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队伍。这两点是必须的,缺一不可,否则医改很难成功。

  面对择校热催生天价学区房的问题,刘长铭直言:“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不会这样做。我会把更多的经济放在家庭教育,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开阔她的胸怀,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从事40年教育工作,刘长铭表示,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未来职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最重要一环。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家庭教育。

  另外,提到一些高校在其他地方办分校现象,他认为,这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还应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蛋糕既要做大,也要做出各种口味,满足社会各种需求,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需要公共教育资源进行标准化配置。

  针对扶贫工作,范小建表示,按照2300块钱的标准,我们的贫困人口是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减少了7.1亿。应该说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剩下5000多万贫困人口,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主要“硬”在贫困的程度深,这些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大。其次,长期贫困所占比重大。第三,生态型贫困、边境扶贫、地方病的高发区,这些都是特殊类型的贫困,需要加大投入,越往后,扶贫工作精准度、精细化的要求越高,此外,还要注意返贫和相对贫困的问题。正因为“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任务确实很艰巨,难度确实很大,所以中央才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层层签订责任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