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空巢养老两会提案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汤瑜) 近日,由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农村空巢养老两会提案研讨会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讨”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及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代表,以“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为例,讨论中国当下农村空巢养老的社会难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这个数字将是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果按照“单身老人户”加上“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家庭户累计统计的话,全国空巢老人家庭占总户数的比例已经达到32.64%。在乡村人口统计中,全国乡村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为30.77%。
会上,河北大学原人口所所长、河北省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吕红平肯定了互助养老模式。他认为,中国农村“安土重迁”的观念较强,老年人不愿离开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中,农村空巢老人们无需离村就可以相互照料、相互帮扶,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然而经过8年发展,互助幸福院模式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陷”也日渐突显,诸如身份模糊、资金匮乏、普惠性弱、发展呈现疲态等问题亟待破解。
其中,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的资金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问题。河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岭泉谈到,互助幸福院初期建设的资金投入,仅靠村集体是实现不了的,“投入主要还是靠县财政,但是县财政实际上并没有专门的预算,资金都是从其他地方挤过来的。”他指出,在政策扶持上,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尚未出台,省市财政仅起到辅助作用,且各地做法不一,亟须形成稳定的财政供给渠道。
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管理中心主任刘红尘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而目前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养老的形势。他坦言:“互助幸福院模式,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河北农村想了这么个办法,是憋出来的。”刘红尘认为,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如果不寻找到突破口,则将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命运。
据了解,研讨会将整合嘉宾的发言意见,拟出相关提案或建议,由全国人大代表闫光华、李小亭,全国政协委员李蓝向两会提交,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