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封闭小区的多省实践
早在10多年前,大连、广州、杭州、成都、福州等城市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了“取消封闭小区”的探索和努力。尽管此前相关消息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但随着今年2月21日中央公布文件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后,上述地区又重新引发公众关注。
让小区敞开胸怀,你接受吗?
2月21日,几乎在所有的社交媒体被刷屏的是这样一则消息:“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公众热议的同时也注意到,这样的提法并不算陌生。向前追溯,自2005年3月起,一些地区就陆续采取了类似“取消封闭小区”的实践。然而,取消封闭小区的实践并非坦途,有成功,自然也夹杂着经验与教训。不管结果如何,这些来自于多地基层的实践,或许会给如今的政策制定者以借鉴和参考。
大连:为解决道路拥堵“拆围”
在媒体报道中,最先拆掉小区围墙,拔得头筹的是大连。
而大连拆除小区围墙的初衷是,解决道路拥堵和部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
当时,大连建了许多居民小区,几乎每建一个居民小区都要用围墙封闭,致使一些原有的街路因此消失。在偌大的小区中,居民要想走出来到车站或者购物,通常要花上许多时间,有的封闭小区,居民从家里走到车站,最多要用25分钟到30分钟。如果不封闭,走上几分钟就可到达车站和购物中心。
这样的窘境从大连市市政管理处的统计数字也可一窥究竟。数字显示:在1997年到2000年的三年间,大连消失了222条道路,只余下996条道路。消失和减少的道路主要是被封堵在小区中或被小区占用。而封闭小区加大了开发成本,这些增加的成本通常又被转嫁到房款中。
大连市领导调查后认为,封闭小区造成道路减少是当地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如此,“逐步取消封闭小区,实现小区道路的资源共享等”这样的提法早在2005年3月的大连报纸中就曾提到过。
解决部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2月22日,时任大连副市长的宋增彬在建设系统征求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座谈会上表示,“我市要掀起新一轮拆围墙行动”——拆除一些居民小区的围墙。
针对居民担心小区解除封闭后是否会产生安全问题,大连的做法是,拆除围墙实行组团式封闭,既可解决城市交通路少车多问题,又可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居住安全又能得到保障。
所谓组团式封闭,即每一个组团由几栋楼组成,组团间由几条小街道隔开,街道是开放的。
在当地政府看来,组团式封闭小区虽然占去了部分路段,但不影响居民出行,同时还保证了小区居民的安全,这样的做法应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
不过,媒体披露,这种拆除围墙的大社区模式目前在大连地区也未继续实行。主要原因是小社区合并成大社区后,在社区管理问题上出现很多问题。如职责、产权划分不明,导致政府部门对社区矛盾相互推诿等。
杭州:让小区成为城市风景
组团式封闭似乎成了10年前许多城市的共识。
与大连一样,当2005年杭州第一个开放式社区彩虹城交付时,其宣传的管理措施就是“社区开放,组团封闭”。
据称,此举旨在通过开放式的设计,让小区本身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
虽同样采取组团封闭的模式,但杭州却对组团封闭进行了升级。整个开放式大社区没有围墙,城市里的人都可以进来参观,到商业街购物,但各个组团采用了封闭式管理,每个院落里设立服务室兼安全警卫室,配套相应的硬件投入:办公室、接待室、信息系统设备以及工作间等。
2005年11月10日,杭州市规划局规划处表示,杭州的小区,在规划时就有规定要考虑允许步行借道,救护车、救火车等特定车辆的进出通畅,并规定每个小区至少有2个出入口,但暂时还没有小区道路要开放作为公共通行使用的规定。
尽管当时还没有要将小区道路开放作为公共通行使用的规定,但社区不再设置围墙却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杭州不少高层住宅小区都已经没有设置围墙。
现在杭州小区的情况是,小区对外开放的主要是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但出于保证小区居住的安全和环境的需要,小区组团道路一般都是封闭的。
对于这样的状态,市民看法多元,持“小区路是原来的市政路,开放是应该的”观点有之,也有人认为,打开小区道路,变封闭小区的建设模式为包括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性空间的“街坊式”建设模式是很好的办法。不过市民们大多认为,小区开放的标准是能与人方便,如果小区建在路中央拦腰截断马路,就应该开放,如果小区道路对周围居民的出行没有影响,开不开放就由小区业主投票决定。
广州:“小区道路不得封闭”
遭遇执行难
2005年7月,广州市有政协委员的提案称“广州住宅小区应打破封闭式管理”。
在回应相关提案时广州市政府表态:本市住宅小区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条件尚不具备,包括投入开放式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具备;实施开放式管理将令房价受影响,开发商极不愿看到,居民也不愿小区对外开放;一旦实施开放,群防群治工作可能因此受影响,将带来一定的治安隐患。
考虑到居住区内道路应满足市民的公共通行和特定车辆的使用需要,保证必要的对外交通联系,广州决定另辟蹊径应对交通问题。
2005年10月底,广州市规划局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
该标准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封闭居住区内道路(不含宅前小路)。据了解,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其中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小区路面宽6米-9米,组团路面宽3米-5米,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米。
《准则》实行之后,当地媒体走访发现,广州市多个新、老楼盘小区仍是“铁将军”把门,而正在发售的新小区,也信誓旦旦表示,只有业主才放行。
对此,居民、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各执己见。业主担心小区开放以后会增加成本,居委会担心会增加管理难度,物业对未来扮演何种角色深感困惑。
种种问题,以至于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也坦承:要全面推行新准则,确实还有难度,但政府保留收回权。
成都:逐步推行“小街区”
“居民们就着好阳光,嬉笑玩乐。穿过这片空地,竟是隔壁的一条小街了。”这样的景致如今在成都的少城片区已经实现,这里街道一侧的住宅楼,没有围挡,单元门也直接临着街面。
成都市是最近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城市。2015年初,成都市市长唐良智在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
所谓“小街区规制”,指的就是由中小街道分割围合、街区规模在50亩左右、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这种理念被认为更多的是归还道路的“社会属性”。
截至2015年,成都已在9个示范片区共计约25平方公里试点“小街区”理念,逐步推行“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等做法,而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成都已完成锦江宾馆片区、文家片区等9个示范片区的小街区编制工作。根据功能需求,这些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为50亩左右。道路宽度不宜大于25米,其中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米,机动车道的宽度可为3米。
此前,在成都一些比较大的楼盘,本来直线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也许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但由于封闭的小区阻隔,走路可能就得花费40分钟,市民不得不依赖于“一脚油门”。
小区道路开放后,由于道路优先服务原则,市民有机会不开车而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道路负担。
各地探索小区开放实践
事实上,各地都在探索尝试着小区开放实践。大连社区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的实践就曾被数个城市学习。北京劲松街道就是其一,它借鉴这种大社区管理的模式,将各个小区之间的围墙拆除,相互连接,进行绿地修建等统一管理。
此举虽然促进了街道工作的开展,却给治安留下了隐患。
由于几个小区临近地铁、公交枢纽,人员流动性大。无照游商、黑车司机也利用社区相互串通的特点,在小区内穿行,犯罪分子也抓住这一特点在小区内作案。
在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底半年时间里,据统计,由于小区串通,发生各类案件达18000多件,有逐年上升趋势。小区内不少住户将原有的铁栅栏防盗门全都换成了钢板防盗门。居民们希望对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认为只有围墙重建起来,居民才有安全感。
最终,为了解决小区的治安问题,劲松辖区的农光里、磨房北里等4个社区又将围墙修建起来。
此外,在福州也有住宅小区不再封闭的多个先例。鼓楼区竹林境新村就是一个开放式小区,设有10余个出入口,但存在环境脏乱差、通道安全无法有效保障、小区进出人员混乱、居民财物安全存在隐患等诸多物业管理问题。
毋庸讳言,在小区开放的过程中,涉及物权界定、管理权限、资金来源、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上述问题都需要有大量基础性工作垫底。业界认为,就目前而言,封闭式小区改成开放式小区,在安全性和法律问题上,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尽管街区制将打通城市道路“毛细血管”,包括住宅开发等管理面临变局。不过,推广街区制毕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将带来更多公共空间,有助于增强社区活力,逐步建立熟人社会。街区制的未来,仍值得我们去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