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郭文圣:应对贫困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十八大后,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力度空前,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所有贫困县要“减贫摘帽”。

  如今,距离2020年还有5年的时间,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脱贫,成为本次两会代表委员热点话题。为此,《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

扶贫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记者:在未来的五年内,如何让我国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无疑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央也曾多次提出我国扶贫工作正在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那么,您认为,任务艰巨在哪里?

  郭文圣:我认为,我国未来五年的扶贫工作,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目前,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达到使这7000万人全面脱贫的目标。

  因为,我国一直以来扶贫工作都在以减少与控制贫困人口的产生为目标,但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个不能剩,这就和以往不一样,按照现标准,贫困人口必须全部如期脱贫,不留锅底。为此,目前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记者:社会中一直有种说法,说我国扶贫计划实施30多年,今天还有这么多贫困人口,甚至有的地方贫困人口越来越多,对此您怎么看?

  郭文圣: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客观、准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贫困发生率从70%多降到现在的7.2%,这些指标是客观实际的。此外,对于贫困的标准问题,我认为,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家庭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而这么多年我国的扶贫工作一直是旨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而现实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即使是2020年以后,也不是说中国就没有贫困问题了,贫困问题会继续存在下去,只不过在2020年之后,我国绝对贫困人口问题解决了,扶贫工作会逐步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话题中来。

扶贫工作

不能搞“平均化”“一刀切”

  记者:我国目前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有什么特点?

  郭文圣:据我了解,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贫困县、贫困村里。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边境线上的一些地区。

  关于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现状,可以这么说,这些地方的贫困是历史遗留,几百上千年都穷困。

  第一,交通条件不行,不通路,消息闭塞,有人在大山里一辈子出不来;第二,有的地方干旱缺水。这些地方普遍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还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因为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教育、卫生、医疗跟不上,那里的人身体不好、文化水平低,能力就弱。

  这些问题总结下来就是,行路难、喝水难、看病难、受教育难,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

  此外,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之外,缺资金、缺乏劳动技能也是这些贫困地区人口难以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从近期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来看,精准扶贫工作对于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了相对的重视,对于未来工作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如何做到“精准”,您有什么看法?

  郭文圣:中央近期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在强调要真扶贫,我认为是十分必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

  过去,我国扶贫工作有过许多好的政策,但是,到了基层以后由于没有具体的落地方案,很容易造成“撒胡椒面”的现象。比如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工程,国家一直是在给予拆迁户补贴的。但是,许多时候,由于没有做到精准的程序而是平均化,就使得许多地区的住房改造工程工作开展不下去。

  因此,我认为精准扶贫一定要摸清底,找出贫困人口贫困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说,有健康原因的,我们就要进行卫生建设,开展健康扶贫。缺资金的,我们就要抓紧落实融资政策,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投入。缺技术的,我们就要开展教育工作,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学有所长来完成再就业。

  总之,一定要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绝对不能搞平均化、一刀切,这样的扶贫是没有意义的。

扶贫工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记者:除了以上观点,您对精准扶贫还有什么建议与看法?

  郭文圣:除了以上想法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点比较重要,也是我今年比较关注的“志气”扶贫。

  一直以来,我国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多少都会有一些贫困观念,对于脱贫致富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如何引导这些贫困地区人口转变观念,让他们自己产生出主观的脱贫意愿十分重要,要形成自己想脱贫致富而不是坐等别人帮忙的氛围。比如,像贵州前些日子喊出的口号“贫穷不是我们永远的标签”,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宣传工作,培养出贫困人口的脱贫“志气”。

  记者:对于您所说的“志气”扶贫,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郭文圣:我认为,“志气”扶贫,首先就是选好带头人。比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近几年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就是致力于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以及资金的资助,让他们去带动周围的贫困人群脱贫。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村官群体距离基层贫困人群的距离更近,了解贫困人口的客观情况。二是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能够给贫困人口带来观念上的转变。

  之前,我们扶贫工作存在直接给钱,包办、帮干的做法,这些目前看来都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解放观念。他们如果思想观念不够开放,见不多识不广,给他们贷钱都不敢,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把握。另外他们还担心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也会产生顾虑。

  因此,我认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他们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扶贫工作绝对不是政府以及贫困地区人口自己的事,一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工程。我认为,对于扶贫工作,全社会应该一起动起手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完成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