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儿科荒”不仅是恢复本科招生
进入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的紧缺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媒体获悉,国家卫计委正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据悉,国家卫计委已将此列为2016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儿科学专业将有望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各界对此高度关注。
重视医学儿科人才的培养,协调教育部恢复业已停招17年的儿科本科专业,以应对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日益紧缺、供不应求的现状,国家卫计委的苦心和善意无疑值得肯定。
但问题是,即便教育部从善如流,马上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短期内也未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从议程启动到调研论证、计划立项、试点实施再到全面恢复,这本身需要一个过程。而填补、充实一线儿科医生队伍,并发挥出人才骨干作用,更需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其次,全国范围内儿科医生缺口的底数是多少,尚无明确统一的官方数字,但据专家推测为20万。如此庞大的数字缺口,除了存在儿科资源合理区域配置、人口占比的问题外,短期内予以填补也势必困难很大。不但要解决恢复本科招生的问题,还要解决广大报考生源的问题,以及考生学成毕业后,能否真正从事儿科医生工作的问题。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之所以存在“儿科医生荒”,根本原因恐怕不在于儿科学专业本科的停止招生。一个直观的比较是,“除了口腔科外,目前国内任何一个医学院校的内科、眼科、外科、皮肤科都没有单设本科专业,但这些科室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儿科的艰难处境。”
医院儿科不断萎缩、儿科医生日益紧缺,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加上相应职业保障的不足,让儿科“这口饭不容易吃”,职业吸引力差。
因而,一方面,要恢复本科招生,培养更多儿科人才,并科学合理配置儿科资源,向基层、中小城市倾斜,向医院一线岗位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儿科“费力不讨好”的特点,从各方面给予儿科医生等从业者更多职业保障,降低其职业压力和风险,从而吸引到人才、留得住人才,让越来越多的有志者投身儿科事业。唯有如此,才能使恢复儿科本科专业招生,具有实际意义,让儿科医生紧缺问题迎刃而解,实现缓解“儿科荒”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