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年回味正在消失的民俗
猴年春节,市民在节日气氛里寻找浓浓的年味儿和淡淡的乡愁。年味儿,藏在大街小巷张牙舞爪的龙形灯饰里,藏在五彩缤纷的糖果包装纸里,也藏在寄托着深深祝福的民间手工艺品里。然而,现如今,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不少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唤起人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剪纸老艺人就像“活文物”
中国的剪纸艺术举世闻名。每逢新春佳节,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窗花作为最常见的剪纸,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而且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一张普通的红纸,随着剪刀的上下翻飞,纸屑纷纷落地,在剪纸艺人的手中出现了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走的,小到蜜蜂、蟋蟀,大到山水人物,都能在剪纸上表现得栩栩如生。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专业剪纸研究所副所长郭金平表示,剪纸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现在来看,剪纸一般是用来表达喜庆的内容。但在剪纸艺术发展的早期,剪纸主要用在丧事上。从唐朝之后,剪纸的内容和形式开始出现转变,喜庆的内容居多。尤其是从清代之后,剪纸几乎是以喜庆和各种文学艺术为主。
“窗花只是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一种,一般在春节时候贴在家里。”郭金平表示,以前,市民过年时装饰房屋都是用红纸剪窗花、福禄寿喜大红字和十二生肖图案等。
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一种艺术不再成为生活的有机部分时,它自然要面临失传的危险。
河北省蔚县剪纸艺人高佃亮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剪纸是门老手艺,以前的手艺人都是用来养家糊口的,但现在靠剪纸连自己都很难养活。许多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挣钱,所以,传承剪纸艺术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高佃亮6岁时边读书边跟母亲学剪窗花,15岁已掌握剪纸的刻染技术。1982年,他高中毕业后从事专业的剪纸工艺。现在,他和弟弟高佃新共同创立了一家剪纸厂,20多年来,他们培养出一大批剪纸新秀,先后刻制了2000多种作品,内容涉及戏曲脸谱、古装人物、佛像系列、民间风俗等,又相继创作剪纸挂历、剪纸贺卡、剪纸画轴等新产品。“要将剪纸的适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扩大剪纸艺术的空间。”高佃亮说。
据他介绍,剪纸门类比较多,但并不都是剪出来的,现在分为剪、刻、撕三大流派,都归为剪纸艺术。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剪和刻这两种,刻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艺术,它是将纸张重叠固定在木板上,用刻刀一点一点把图案刻出来。其效果与剪纸类似,外行人一般很难看出差异。由于剪纸一次只能剪四五张图,而刻纸可达二三十张,适合批量生产出售。
目前,蔚县一年一度的剪纸艺术节已经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蔚县的剪纸艺人多达三万以上,蔚县剪纸作品畅销海外,年产值达2.6亿元,几乎占蔚县GDP的4%。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郭金平所担心的。
现在,学校、居委会,只要有人说想学,郭金平就去免费展演。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传统手艺,他总是乐于免费赠送和传授剪纸技艺。
郭金平表示,对尊重民间艺术的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实,始终无法逃避。虽然现在政府加大了保护扶持力度,但剪纸的衰落还是比较明显。他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对剪纸艺术的扶持力度,让剪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会演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
小时候,住在农村老家,每年元宵节,村里都要请皮影戏班唱上一晚,那不仅是老人们的精神美餐,也是孩子们的一件乐事。
记得,开唱前戏台下早已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听到锣鼓声响,人们都伸长脖子盯着前方,那妙趣横生的叙说独白,那诙谐幽默的逗趣调侃,那抑扬悦耳的渔鼓伴奏,使人入耳润心,感到格外美妙。小孩们最爱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到屏上飞跃腾打时,大家都睁大眼睛,聚起精神,几个回合下来,一方终于抵挡不住,连续败退,忽听得一声惊堂木响,孩子们就钻到台子后面看个究竟,只见上面挂着许多油彩晃亮的皮影,男女主唱都侧立两旁,伴奏哼吟的师傅们坐在后面,分工有序细致。
30年过去了,现在春节回乡很少能看到流动演出的皮影戏班了。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平顺是皖南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安徽双乐皮影戏剧团团长。他说,自己能演1300个小时不重复,剧种从封神榜到隋唐演义、西游记等。
乐平顺19岁开始学习皮影,到现在已经36年,但作为皮影戏传承人,他却对皖南皮影戏的未来有些担心。“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个了。”他说。
在他看来,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耗费时间学习皮影戏,这让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他呼吁各级文化部门给皮影戏大力支持。“我带传承人,不像以前不要钱的,带徒弟要给他点钱,他才愿意跟我后面。”乐平顺坦言。
“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多教几个徒弟,不让凝聚了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刘氏皮影绝活失传。”7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刘永周感慨。
刘永周是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人,11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表演皮影,至今已经60多年。传承至今,他制作的皮影人物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刘永周父亲曾经制作的《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几十箱上千个现代皮影,在“文革”后期被烧毁,仅有几十个得以保存下来。
“如今,会演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吹拉弹唱演全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希望这种民俗文化能够有更多人关注和热爱,去传承和发扬,延续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
600多年的糖人
逐渐淡出视野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对童年的回忆弥漫出一丝甜蜜。
吹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成各种糖人儿,孩子们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吹糖人技术,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人用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小木箱子,挂在车子后座上,糖人的竹签直接插在箱盖侧面的孔里。只见吹糖人拿起一小块棕色的麦芽糖,用一根细管插入糖块,边吹边转着圈,同时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糖块便像气球一般,渐渐地胀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猴子、公鸡、老虎便趴在他的手上,甚是神奇。
许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用一把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铜勺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上下左右翻飞,一个个小人物或动物或花朵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拿起来,再往草把子上一插便成功了。
如今儿童的玩具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糖人”挑子也渐渐被人遗忘。
记者获悉,在河北沧州肃宁县西泊庄村有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糖人艺术展厅。2011年,村里50多个艺人自发组成了西泊庄村糖人艺术团,团员中年纪最大的71岁,最小的12岁。该村吹糖人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村里50岁以上男人大都会一手。他们能吹出200余品种,还创造性地给糖人“吹”上了各种色彩,让作品栩栩如生。西泊庄村糖人技艺还获评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西泊庄村党支部书记任树军介绍,前些年,糖人艺术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手艺人在农忙时节参加生产劳动,冬春农闲时节走村串镇增加些家庭收入。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催生了大量高效益的行业,这种手艺不仅吃苦、难学、收入低,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了。用村里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吹一年糖人不如养两只狐狸”,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做其他副业去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吹糖人已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其艺人大都闲置了祖传手艺,年轻人不愿学习吹糖人技艺,糖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的危机。
此外,像昆曲、书法、篆刻、雕版印刷、泥塑、画脸谱、抖空竹、风筝制作技艺等众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