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娜:温暖有爱的“法官妈妈”
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负责人李娜面对面谈话,很容易就被她温柔的话语、亲切的笑容所感染。自2002年来到昌平法院,李娜就开始接触少年审判工作,在她心里,“有爱”是少年审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才能真正感化和挽救失足少年和家庭。
用爱心照亮
失足少年的回家路
2011年,李娜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被告人小伟17岁,在一所中专学校读书,学习成绩不好,与母亲关系不睦,心生厌学之念。在一次跟母亲吵架后,小伟选择了告别校园,离家出走,独自在社会上漂泊。他不知道,此时父亲已经患了重病,生命垂危,母亲四处寻找他,心力交瘁。
小伟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经济来源,很快连生存都难以维系。他打起了同学的主意,以借用手机为名先后骗取4名同学的手机,后低价贱卖,所得用于生活开销,后被公诉机关以诈骗罪起诉到法院。
在小伟羁押期间,疼爱他的父亲过世了,小伟没能看到父亲最后一面,他从看守所取保候审后直奔火葬场送了父亲最后一程。失去了最疼爱自己的父亲,即将面临法律的审判,面对痛苦中的母亲满心愧疚,小伟选择了自闭。
“接触这样一对压抑的母子,我的心很疼,我是一名法官,还是一位母亲,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李娜意识到,如果案子一判了之,任母子间冰冷的关系持续下去,未来只能是个悲剧,小伟更不会有希望。
少年审判的宗旨就是“教育、感化、挽救”,李娜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挽救这个孩子,拉这个家庭一把。在小伟18岁成人这一天,法院依法对小伟进行了宣判,免予刑事处罚。李娜抓住这个机会,邀请了检察官、未委会工作人员,和母子俩召开面对面谈心会。
李娜起草了成人宣言,让小伟大声朗读,强化他的责任意识;还准备了一束鲜花,让小伟亲手献给母亲,让他知道18年的养育恩重如山。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亲情环节,母子俩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最爱他们的人去了,但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他们就是彼此生活的支柱和依靠。当他们抱头痛哭在一起时,压抑已久的情感终于爆发了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4年过去了,我跟小伟母亲还保持着联系。小伟现在健康、阳光地生活着,在学校深造后,现在已经有了一份自己喜爱的稳定工作,母子关系融洽,我很欣慰。”李娜说。
在李娜看来,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的接纳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充分认识自身错误、积极改造、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李娜注重情感建设,设立“亲情相聚”制度,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利用被告人生日、家长生日等特殊日子,安排家长与未成年人会面,以亲情的力量感化未成年被告人。
用责任心关注
失足少年的未来
李娜说:“每个失足少年就是一本书,渴望你去读懂‘他’。书中传递的信息有时低落,有时高亢、有时怅惋、有时悲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发掘其中的闪光点,找准其症结所在,帮助‘他’摒弃黑暗,迎接阳光,让‘他’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成为一本于己于人都有益的书!”
法官“关爱寄语”是李娜从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工作后创设的一大亮点工作。在判决书后面,她结合案件情况,附上“关爱寄语”,详细分析其犯罪原因,对被告人晓之以理,教育他们要改过自新、珍惜自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燃希望、热爱生活,把握好今后的人生。
“近9个月的铁窗生涯,你后悔了吗?在不知烦忧的年纪,在忘乎所以的展现自我价值时,你成了被法律制裁者。纵然年少轻狂,纵使哥们儿义气当头,你的青春就应该这样去挥霍吗?为你感到惋惜。因为你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在自由即将来临时,你一定要告诉自己,你将更好地把握自己,因为父母在身后注视着你!”这是一个17岁少年因酒后寻衅滋事被判有期徒刑9个月后,李娜在判决书后写给少年的“法官寄语”。这100余字,满载着李娜的殷殷期望,如春雨般滋润着失足少年的心田。
“一个少年的案子判完了其实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如果想给案件画上圆满的句号,还需要后期的帮教。”李娜说,尽管后期帮教的过程会占用很多工作之外的时间,但是能够帮助那些失足的孩子更好地回归社会,她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名“法官妈妈”,李娜深刻认识到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她说:“情和理的落脚点是法律,这是不能逾越的。”
为了让更多孩子知法、懂法、守法,身为昌平区的“青春船长”“法制校长”,李娜将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培养青少年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工作视为己任。
她立足昌平区位特色,区法院与区教委、妇联、学校、街道、社区等部门联动,调动社会力量,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全面进课堂”系列活动。近年来,活动逐步扩大范围,将辖区内职高、中专学校及一些民办大专院也纳入其中。
李娜经常深入校园,讲授“我的青春我做主”“法律护航青春”等主题法制课;她走到师生中间,结合所办案件,专门制作了法制课教案幻灯片;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她在授课中还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和喜爱。
“当那些失足的孩子在法庭退庭的时候,转身对我说谢谢时,当我做完法制宣传活动,收到孩子们写的关于法律知识的一些心得体会时,都让我感觉到我的工作没有白做。也正是这些,让我的工作充满动力。”李娜说。
几年间,李娜的法制宣传足迹遍布昌平,从山区学校到打工子弟小学,从普通中学到军事院校,听课人数达到万余人次。她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提问、去辩论,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认知自身价值,如何处理自我和集体、自我和家庭的关系等。
“我把少年审判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只有勤勉和爱心,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也只有真心去关爱那些失足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重生’。”李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