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信息网络和预警体系

——解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首项国家标准

  128日,国家质检总局、中央综治办、国家标准委在京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国家标准发布会。该标准将于今年31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第一项国家标准,将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综治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大数据”为防控风险

提供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从创新社会治理和深化平安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服务管理功能、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综治工作涉及部门多,业务纵横交错,存在着顶层设计难度大、共享水平不高、深度应用不够等问题,形成了一些“信息孤岛”“数字鸿沟”,也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此,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解决中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20多年来,中央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次作出部署,综治工作也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互联网+”和国家“大数据”战略。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新途径。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浙江、天津、江苏、广西、山西、吉林、四川等省(区、市)的综治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不少经验。浙江省以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为抓手,探索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初步建立起网上网下联动作战的综合治理工作运行体系。目前,全省开通平安建设信息系统PC终端和手机移动终端14万余个,其中省市县三级4000多个部门、1.7万多个乡镇(街道)站所和所有的村(社区)均开通了系统终端,全省95%以上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在乡镇、村(社区)两级得到解决。

  2013年下半年起,中央综治办在充分借鉴一些地方和部委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有关课题研究成果,开始研究起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先后深入全国近20个省(区、市)开展调查研究,历时近3年时间,广泛征求了各地、相关部委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并在部分地方进行了试点示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20151231日,国家标准委审查通过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GB/T310002015)。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参与起草部委最多的一个国家标准。该标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对接重点人群管理服务痛点

  中央综治办一室主任陈小军介绍,该《基础数据规范》采用“9+X模式”,设置9大基础应用模块,包括综治组织及综合业务、实有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青少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校园及周边安全、护路护线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大数据挖掘、研判分析、统计报表、综合查询等深度应用。“X”是各地、各层级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进行的个性化定制和扩展延伸。

其中,群防群治队伍是“流动的摄像头”“调解矛盾的和事佬”,在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群防群治工作简单依靠大范围发动、大规模使用、粗放式投入的模式难以为继,需要规范组织,精准实施。

  《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扩大公众参与,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力争到2020年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居民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

目前,北京市群防群治管理在网络宣传、实名注册、网上培训、网上管理、信息化布控等方面已全面进入信息化2.0时代。北京市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队伍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协助公安机关破获了一大批案件,筑牢了政法机关、综治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群众基础。

另外,截止到20159月,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60.9万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41226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发生一起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致人死伤案件,共造成7人死亡,8人受伤。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致人死亡案事件74起,死亡人数达84人,其中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广澳村发生一起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致4人死亡案件,影响较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较为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贫困率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副巡视员张鸣表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还存在着登记入库的患者监测预警、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新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础信息库和动态监测网络,加强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动态基础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救治及时、救助到位。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加强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刻不容缓。201569日,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1018日,湖南邵阳发生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并致1名女教师死亡,这些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此项标准有助引导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信息采集和应用,重点加强闲散青少年联系管理、流浪儿童救助,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寄递物流更安全矛盾纠纷早发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寄递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但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跟不上,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20131129日,山东东营广饶县大王镇居民刘某收到网购的鞋子几小时后,因有毒化学液体氟乙酸甲酯中毒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此事缘于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物质被违规收寄,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污染了其他快件。201510月,广西柳州“9·30”快递包裹爆炸案造成10人死亡,51人受伤,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中央综治办一室副巡视员徐龙刚表示,将寄递物流工作纳入标准规范,就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信息化管理,实行寄递业务流程全程计算机管理。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危爆物品、寄递物流安全监管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突出问题,着力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加强源头治理,提升防范和打击利用物流寄递渠道从事涉毒、涉恐、涉爆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动态基础信息,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服务方法,为推动落实100%先验视后封箱、100%寄递实名制、100%X光机安检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徐龙刚说。

此外,人口大规模流动迁移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最显著的人口现象。有专家指出,流动人口大规模、“同质化”群居聚集在租金低、上班近、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和大城市城乡接合部,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影响和巨大风险。

标准发布后,将全面加强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登记与动态监测,确保基础信息全面、准确。探索研究网格员入户采集、社会力量辅助录入、网格平台便捷办理、大数据人口信息关联分析等相结合的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登记和动态监测新模式,做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精细化、精准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由征地拆迁、拆除违法建筑、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一些民转刑案件也往往由微不足道的纠纷引起,演变为刑事案件。

陈小军表示,将此项工作进行标准规范,就是要抓住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运用,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在线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做好矛盾纠纷的受理、统计、督办、反馈等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得早、解决得了。

同时,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库,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信息网络和预警体系,落实重大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