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昶屹:要把法律交到老百姓手中
每天吃完午饭,你会做些什么?睡午觉?闲逛?打游戏?聊天?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过,如果让陈昶屹来答,他的回答一定只有一个,那就是“写作”。
刚过完35岁生日的陈昶屹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中关村人民法庭副庭长,除了审判工作之外,他的一大爱好就是撰写普法文章。在网上搜索“陈昶屹”,就能搜到关于他的10万多条法制信息,他写的法制评论,也多次被报纸、网站等媒体纷纷刊载。
在陈昶屹看来,写普法文章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促使自己及时总结经验和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成为工作总结的日志,凝结自身的经验价值,又可以通过普法宣传提升老百姓的维权能力,发挥作为法官的社会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人。’法官不应仅仅满足于做法律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把法律交到老百姓手中,让老百姓成为法律的主人。”陈昶屹说。
勤学爱思的博士后法官
2005年,硕士毕业的陈昶屹来到海淀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与其他审判领域不同,民事审判所涉及的案件,与民生息息相关。有人嫌它张家长、李家短,避之唯恐不及,但对陈昶屹来说,却仿佛找到了一座富矿。
平常跟着师父办案,他总要写两笔,记下案件背后的故事、涉及的法律问题,案件中的悲欢离合,正好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而案件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他对法律问题的深深思考。
“如果能将自己的这些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对老百姓及司法有意义的东西,那将使很多老百姓有效避免法律陷阱,主动进行理性维权。”陈昶屹说。
2008年,陈昶屹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师父高亚琍法官催促他赶紧“自立门户”,独立办案。可陈昶屹偏偏不着急,他谦虚地对师父说,还想跟她再学点办案经验。后来因为庭里缺人,才开始独立办案。可是,陈昶屹没事儿还经常往高亚琍那里跑,请教办案经验,交流办案心得。
10年间,陈昶屹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成为北京市基层派出法庭的唯一一名博士后法官。
尽管拥有高学历,但是陈昶屹却并不因此自满。在他看来,老百姓到法院来,不仅仅是为了利益,更重要的是解纠纷、解疑惑、解心结,而书本上的法律关注的重点是利益分配,照本宣科只是做对了一半,另一半,必须从实践中学。
陈昶屹说:“司法为民是我们作为人民法官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时刻以“为生民立命”的热情关注社情民意,为老百姓宣传普法,答疑解惑,化解他们心中对法律及司法的困惑。青年法官应当有这种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陈昶屹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总是在社会上发生民生类热点事件的第一时间,用法宣的视角去思考与解读,通过法制评论、法官讲法、法官随笔等撰写各类法制文章,向社会大众宣传普法,释法解惑。
满满的社会责任感
2010年7月的一天下午,75岁的张大爷顶着烈日,专门从辽宁赶到海淀法院,拿着报纸指名要见陈昶屹。
原来,当年7月1日被称为“维权圣经”的《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陈昶屹结合自己审理的案件,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解读文章,宣传这部法律。
身患糖尿病的张大爷,被某诊所骗取了大量钱财,不仅没有治好病,病情反而更重了。张大爷说,正是读了陈昶屹的文章后,才让他下定决心走上了维权之路。
“这是我做普法工作以来第一次遇到有读者直接拿着我写的文章来找我,我感觉挺有成就感,也更有动力。”
陈昶屹认为,法官是一项神圣的社会职业,化解社会的矛盾,衡平纷繁的价值,建构社会的秩序,法官的行为和判决都会影响社会的判断和行为,所以法官必须有家国情怀,必须有社会责任感,需要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司法工作与社会秩序及老百姓安居乐业息息相关,法官应该把自己的法律知识传播出去。”陈昶屹说。
2012年,陈昶屹写过一篇关于旅游维权的文章。后来,有一对老夫妇到法院来起诉旅行社,说是看了陈昶屹的文章和听了他的电台节目之后,觉得说得非常好,认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指名道姓要让陈昶屹当主审法官。
在被告知不能自主选择法官后,老夫妇非常不乐意。由于他们准备的证据不充分,案子败诉了。在承办法官判后答疑之后,这对老夫妇仍很不满意,又要求见陈昶屹。
后来,陈昶屹找出当时写的那篇普法文章,结合其中的普法点与老夫妇进行讲解,终于打消了他们心中的疑惑,没有上诉。
“临走前这对老夫妇对我表示感谢,说他们要是在旅游之前看到我的普法文章的话,可能今天的案子会是另外一个结果。这让我感受到了我所做的普法工作还是有效果的。”陈昶屹说。
普法工作占据了陈昶屹审判工作的重要地位,他一直把法宣工作作为审判工作的一部分,而这实际上也正好契合了十八大提出的“谁执法谁普法”的精神。
在审判工作中,陈昶屹会全面挖掘自己及同事的审判案例,对案例进行系统化整理或微观化分解,就能获得各种类型案件的司法经验与个案技巧,这不但能使他大量而快速地汲取审判经验的养分,同时还能发现值得诉讼当事人及普通大众今后借鉴与注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便成了他笔下的法宣素材。
把网络变成宣传阵地
2013年底,陈昶屹以实名在新浪微博上开设加V认证的“职务微博”,不到1年时间,就发布了有关法制宣传的“知识问答”“法官释法”“维权提示”等栏目共计600余条,部分微博还被“新华网”“人民网”“京法网事”等高层官方微博转发,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如今粉丝数量已超万人,成为北京法官群体开设的职务微博中社会关注度较大、有影响力的个人实名微博。
陈昶屹说,《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朴实的话:“好好活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
“套用这个句式,好好做法官就是要做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只有做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的法官才是好法官。我觉得通过微博平台普法宣传、答疑解惑,应该就是在做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吧!”陈昶屹说。
在陈昶屹所发布的普法微博中,一条关于“借条、欠条、收条”的微博阅读量高达近20万次,转发量、评论量都很高,提醒了老百姓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凭证在法律上的意义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少老百姓通过评论或发私信的方式表示感谢。
还有关于休假假期、法定节假日加班费等涉及劳动权益的微博,都收到了10万次左右的阅读量,不少劳动者都表示并不清楚这些规定,对他们维权有很大的帮助,纷纷对他表示感谢。
让陈昶屹印象深刻的是一条关于遗产清算的微博。有网友通过私信对他表示感谢,说幸亏看了这条微博,才知道怎么进行遗产清算和处理,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繁琐,结果在家人发生遗产争议时,才知道这条微博提示在证据上起到的作用,才让他们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遗产分割权益。
“其实写这条微博就是因为我在审判过程中发现当事人平时不注意这些问题,才在证据上陷入被动而丧失部分权利,没想到,还真帮上了有同类情况的群众,感觉心里还是很高兴的。”陈昶屹说。
陈昶屹认为,法宣工作是司法工作的对外延伸,是捍卫法律及司法亲民性的阵地,更是展示司法形象的窗口。
“‘外援’式的被动宣传策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司法公开、司法透明的需要,而且往往会使一些别有用心、试图掀起舆论审判的当事人占领舆论阵地,搅乱舆论导向,亵渎司法的亲民性。”陈昶屹说,作为一线审判法官,在遵守法官纪律及司法规则的前提下,完全有责任以法律人的视角发出法官群体的声音,向老百姓宣讲沟通,“主动”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以正人心而靖浮言,使我们的司法工作获得相对有利的司法环境,同时有力地展示法官良好的司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