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如今已“走出国门”

影视题材跨国翻拍

  IP热当头,影视剧、话剧、舞台剧之间互相翻拍早已成为常态,近来中国影人的视野更是频频“走出国门”,翻拍起了外国电影。日本大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最近成为热门,其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等均计划翻拍成中国版。至于今年已经上映的翻拍片,则有《命中注定》《新娘大作战》《我是证人》等不下10部。但从目前来看,翻拍后的作品表现平平。

  《盲证》《建筑学概论》《恋爱操作团》《手机》《舞女的纯情》等韩国电影翻拍中国版的消息此前接连曝光,这些电影也都是中韩合作的形式来制作,力图打造适合中国的本土化剧本。2014年《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正式签署的影响正在慢慢显现,《奇怪的她》和《重返20岁》一本两拍的成功经验,似乎让中韩电影人对于此类影片的电影市场更加有信心,只是这样的扎堆翻拍确实让人喜忧参半。

  早在2011年中国就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中国电视剧产量达到1.5万集,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但庞大的生产数量不仅导致很多电视剧作品不能够亮相荧屏,也引发了国产电视剧投机取巧产生题材雷同、跟风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抓住观众的视线,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便催生了翻拍剧的不断发展壮大。

  虽说翻拍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一定是滥竽充数,但如果翻拍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票房率,则会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在原先拍摄经典作品时对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角色安排等方面的有所欠缺,纯粹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翻拍;另一种则是过去在拍摄经典作品时,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影片的画面、色彩等方面不够完美,现在翻拍是利用当下的先进设备进行技术上的翻拍。不管是纯粹意义上的翻拍还是借经典作品的名气的翻拍,都不能脱离创新这一主基调。

翻拍暴露原创乏力

  纵然,翻拍的现象在现实语境下,也是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的喜好,用眼球提升票房率,我们也很理解编导们的无奈:创新的探索与创作也有很大的风险,如果观众不接受,市场上口碑与反响不好,就会赔本,而且现行制度的文化出版也有限制,这样或者那样的创新型剧本都因为某些“不合理”的原因给禁止了,没有了太多的创作空间,所以编导们就开始竞相翻拍与模仿,长此以往,就造成了这种缺少精品化缺少文化经典的泛滥现象。

  然而翻拍毕竟是拿着人家的创意再改变成自己的,或多或少让人有一种懒惰的感受,毕竟观众也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到那时候,我们还能拿什么来拍戏呢?

  虽然翻拍剧填补了荧屏的空白,增加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但翻拍过热,会造成荧屏充斥着过多的粗制滥造、华而不实、内容空洞的翻拍作品。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潜在的流失大量的消费群体,同时,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创新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方面,因为缺少好的剧本,所以大家都朝着翻拍的方向前进,翻拍的越起劲,就越没有人去进行影视剧文化创作,如此恶性循环,显然对我国影视剧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影视剧翻拍热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编导和演员,对于编导而言,原著的精彩内容不容抹杀和瞎改,这将限制编剧才能的发挥;而对于演员而言,更是一种包袱,如何才能在演技上推陈出新,超越原著的精彩演绎,必然带来角色创作压力。

  借助经典来进行炒作,无论媒体怎么评论、影评人如何吹捧都是毫无意义的,观众的感觉才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可靠标准,毕竟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的市场价值除了其本身的艺术特色之外,还需要从票房来体现。而对于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再进行重新创作时,首先要尊重原剧本,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把原来的精华吸收进去进而演绎放大,然后再加入时下流行元素,才能融入新的观众对翻拍出来的新电影有所触动。

  从电影产业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应该以原创为主。一方面,我们并不缺少原创人才,缺少的是能沉下心创作的人才。尽管引进国外版权或许在初期让观众眼前一亮,但长此以往,损害的还是“中国制造”的整体品牌;另一方面,翻拍扎堆虽然是对优质剧本的再利用,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毕竟也是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符合本国国情好故事的一种方式,但也反映了如今影视行业剧本荒严重,影视界急功近利的一面。如今观众的视野越来越宽,如果满屏都是翻版翻拍,势必要求我们制作出更多精良的原版影视作品,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而要建立一个鼓励原创的良好机制和环境,需要在版权行业制度、版权资金以及发展版权产业上进行改革,这样不但可以保障电影的版权问题,也可以从版权方面改变翻拍过多过滥的现状。从影视业本身发展和观众的要求而言,如此不但可以降熄“翻拍热”,而且也可以促进电影整个产业的发展。

(作者就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