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不作为”官员的内心独白

  “我被党内警告处分,肯定有自己的问题,但感觉很委屈。”日前,华北地区某县正科级官员何平(化名)向记者抱怨,虽然自己还正常上班,但什么都不敢干了。

  “可不干的话,又要出问题!”一年来,这种内心纠结,让他备受煎熬。何平透露说,他是去年底被通报的,一起被通报的还有两名官员,“我们都是一个单位的,他俩是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比我还重些。”

  当地纪检部门回应称:“处理他们,是因为这三人没主动服务意识,也不正常履行职责,导致一个招商企业多年无法落地。”

被“为官不为”  

  何平所在的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不高,且拖欠公务员工资情况时有发生。为改善全县财政困境,县里每届领导都会把招商引资看作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该县自身并无太多投资优势,所以很少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能长久落户。何平说,他是负责核准项目的官员,在该岗位上已经数年,“其实就是个摆设,大领导说了算,核准就是个形式。”

  在何平印象里,他几乎参加了县里所有招商企业的落地会议,每次都是主要领导将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召集在一起,“主要就是领任务,至于项目有没有风险与价值,并不重要。”何平坦言。

  前几年,何平如其他部门负责人一样,会议开完后,各自回去等企业上门办手续,“有的企业趾高气扬,我们提出一些明显瑕疵后,对方经常说,要不要让某某领导打招呼!”

  几年下来,何平已记不清为几家问题企业办理过核准。让他痛心的是,很多企业后期并不投产,而是将土地圈占起来,建设几个空厂房,然后进行抵押贷款。

  “还有的企业违法生产、污染环境等,常被群众举报。”何平说,每次职能部门只要介入调查,立马会有领导秘书打来电话求情,“其实就是变相行政干预,时间久了,就懒得去管了。”

  何平也承认,这种工作方法导致了诸多涉访涉诉案件发生,也常遭媒体曝光。每次遇到影响地方稳定的事件时,何平只能与其他单位人员一起,频繁往返省城与北京接访,或危机公关。

  “最主要是,这些企业还去找大领导埋怨,以撤资相威胁,说我们不保护他们发展。”何平说,自己多次被上级领导夜里叫到办公室挨骂。“到最后,人民群众又说,公务员脱离了群众,你说这工作怎么干?”

  何平也承认,时间久了,他很难去正常开展工作,更多时间是研究如何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可以说,我作为不作为,全看领导脸色。”

  实际上,何平针对这些弊端,向县领导打过报告,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但得到的回复是:“这些应该是书记和县长考虑的。”

  “没办法,县里一把手多是外地官员,干几年就调走了,遗留问题都是我们解决,新领导又会开始新一轮政绩秀。”何平告诉记者,久而久之,很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不知道该怎么做”

  据了解,何平去年被通报,源于一个匿名举报。2012年时,他所在县的某领导,招商到一个大型地产项目,没落户前,该领导就特别交代他,必须做好项目核准。

  但何平与这家企业接触后才得知,对方要在当地进行商业地产开发,其中包含一个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以及跑马场和别墅。随即,他马上提出该项目存在政策风险。

  “中央三令五申,早就不允许建这种项目了。”何平没给领导汇报,直接予以了回绝。可他没想到,几天后,县里一个主管副县长将其叫到办公室,让他研究怎么规避政策风险,并提出以体育公园报建的建议。

  在副县长办公室,何平甚至得知,县里为了让这家企业落户,已经和对方私下签订协议:“土地款到后期会以其他形式返回,相当于零地价拿地!”对此,何平保持了中立态度。

  “这种项目首要准入门槛就是核准,我要不核准,下面所有手续无法进行,相反,如果后期出现问题,责任倒查时,我这也是最严重的。”何平觉得为难后,最终对策是:躲避。

  此后,无论这家企业怎么找他,他都避而不见,并多次交待有关科室人员退回申请材料,“说实话,我知道这是不作为,可有什么办法呢?”何平以为,自己可以挺过这一关,但一年多后,有人向纪检部门匿名举报其严重不作为。

  很快,他进入了纪委人员的调查视线,最终,无论作何解释,还是被党内警告。“当时我的确害怕后期承担责任,影响升迁,可干的话,会面临更大风险。”

  何平坦言:“在基层特有官场规矩下,很多工作没法开展,这是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我一直认为,不干事比不出事重要,尤其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以来,更不知道怎么做了。”

  不过他也承认,此前遇到的那些事,如果想个好办法,也有解决之道,“还是惯性思维意识作怪,应该开拓思路,从自己能力上找问题。”

  “另外,官场曾有一些怪象,组织部门选任干部时,跑官要官情况太突出,真正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反而难得提拔,再加上待遇太低了。”何平对记者说,他每月工资,仅够家庭基本开支。

变相腐败

  何平始终认为,自己“为官不为”是被动的,但他发现身边确实有故意懒政的官员,他总结了四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没有好处衍生懒政。”何平称,“八项规定”出台后,不少官员看到自上而下都抓得很紧,请客吃饭机会大大减少,送礼走后门几乎杜绝,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官员丧失了工作热情和动力。

  “其次,有的干部在工作上害怕冒风险,担心踩红线,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会在媒体与公众监督下开展工作,这是胆小怕事引发的懒政。”何平告诉记者。

  “还有一些领导是真懒,天天呆在办公室,很少下基层,出现问题埋怨下级,发生矛盾求救上级,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何平总结道,“最后一种表现是职能缺位,很多官员平时最大心思是跑关系,根本不研究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为官不为,是一种变相腐败,国家应该从根上去解决。”何平告诉记者。他的这种说法,也被不少学界人士认可。

  1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建设法治政府与治理为官不为”理论研讨会上,有专家直言:“为官不为是权力异化的表现,也是一种腐败行为,要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谋求对策。”

  记者注意到,最近全国不少地方通报了多起“为官不为”案例,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发生在北京朝阳区房屋权属登记中心的“追星”一事。

  北京市纪委通报称:2015417日下午,娱乐明星王某到朝阳区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大厅办理业务。在此期间,该中心多名工作人员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在现场尚有大量群众等待办理业务的情况下,在工作区发生围观、拍照、索要签名等“追星”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厅的正常工作秩序。

  而在王某办理完业务离开后,经办业务的人员不仅没有妥善保管工作信息,还允许其他工作人员与社会人员,拍摄业务档案中王某的照片,造成了不良影响。

  最终,朝阳区纪委给予该中心主任范明悦党内警告处分,朝阳区房屋管理局分别给予该中心工作人员刘珍依、韩婷婷、李楠警告处分。

  同时,当地纪检部门还要求,各单位要提高对“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迅速整改。

  近日,还有媒体爆料称,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有领导干部“一个下午,就看了一条部门微信!”还有领导干部“一个月工作就围绕着救一只鸟”。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广州市法制办曾统计相关执法部门每年执法情况,发现某部门有45个执法编制,但3年下来,才办了88个案件。也就是说,一年下来一个人办了不到1件案子。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针对“为官不为”指出:“干事、作为,既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作风问题、党性问题,也是能力问题、制度问题、法治问题。解决不作为的问题,要从思想、道德上找根源,更要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