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面面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工作的推进,“为官不为”现象也成为治理重点。在中央坚决整治懒政、庸政、怠政的形势下,这些行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两名官员上班睡觉,面对记者询问却反问:“值班不躺着难道还趴着吗?”

  这起发生在安徽宿州埇桥区水利局的事情,经媒体曝光后,两名官员终因违反工作纪律,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和行政记过处分,党组书记、局长、纪检组长也因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到位,被予以党内警告处分。

  这只是政府官员不作为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工作的推进,“为官不为”现象也成为治理重点。在中央坚决整治懒政、庸政、怠政的形势下,这些行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作为乱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反腐的布局下,舆论对官员不作为现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201211月,厦门思明区工商局服务窗口的一名办事人员趴在桌上睡,被网友发到微博之后就曾引发人们热议;201311月,四川省南部县一镇长因上班时间在网上观看《新白娘子传奇》而被免职。

  随着舆论对不作为的关注及反腐工作布局,不作为逐渐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整治工作中。

  今年8月,国务院大督察首次公布了问题处置结果,涉及759名干部。这些不作为现象中,涉及多个方面。

  如,甘肃省庆阳市人大财经工委原主任、规划局原局长罗俊峰涉及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存在失职、渎职的不作为情节。而吉林省四平市副市长、棚改办主任王宇则涉及未按时限要求开工,却虚报完成任务量和整改情况。

  这批被公布的不作为官员,大多还是集中在其工作相关的具体事务上,尚未涉及服务态度等问题。

  9月,国务院大督察再次曝光249名不作为的官员。第二批核查问责更加精细化,核查重点聚焦在资金沉淀、项目拖延、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不作为典型问题。

  在中央治理不作为现象的带动下,地方政府处置不作为现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

  今年以来,浙江、湖北、山东、甘肃、贵州、四川等众多省份相继有市县政府公开查处官员不作为行为。

  这些已公布的不作为现象中,涉及范围更广。杭州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5名官员因南新河出现水质反弹而被通报批评,杭州市淳安县对影响千岛湖风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

  这只是不作为现象的冰山一角。“为官乱为”现象到底有多少?今年5月,北京市纪委召开“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部署会,首次明确“为官不为”“为官乱为”5种形式。

  除了像公务人员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敷衍塞责、推进不力,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行政部门对职责范围内事项放任不管或监管不力等问题,北京市纪委还特别把工作中推诿扯皮、庸懒散拖的现象和服务窗口和单位服务标准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政策规定不透明、宣传解释不到位,态度冷漠、纪律涣散以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行为纳入到不作为范畴。

  在辽宁省委党校校委委员郝春禄看来,这些不作为实质上是“庸政”“懒政”“误政”行为。

不作为的新态势

  十八大以来,“零容忍”的反腐形势以及“八项规定”“四风”建设,让一些官员从最初感受到强烈的“为官不易”,到现在“为官不为”。这种反腐风暴中的不作为亦表现多样。

  一些领导干部误认为“枪打出头鸟”,害怕撞到“枪口上”,因而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把当“平安官”作为毕生的追求,从而失去了工作的闯劲。

  一些领导干部把反腐倡廉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在巡视组巡视、审计组审计、纪检组办案密集地区,一些干部惶惶不可终日,该办的事不办,该做的事不做,四处打探消息。

  表现在具体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因为反腐高压态势,怕提拔进行任前公示出问题或怕组织核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中有关情况,主动向组织表明自己不想提拔,有的领导干部为避反腐风头,主动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居二线或退休。

  同时,以往千方百计跑资金,全力以赴争项目的官员们,再也不去跑了、不去争了,甚至有些资金、项目即使上级准备给了也想法推掉。

  值得注意的是,据《廉政瞭望》杂志调查,还出现了新的不作为现象。一些受到处分官员在岗位上,没有工作动力,选择了不作为。

  国务院大督察第一次公布不作为名单时,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个别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不干事、不作为的现象。

  该负责人指出,这次大督查当中发现的问题,有不少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作为、懒政怠政造成的。

  随着反腐的推进,也有基层官员诉苦。有基层官员表示,现在对官员要求越来越严、处罚也越来越严,官员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应付上面,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作为。

  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传满看来,官员不作为有几种原因,有的是不想作为,有的是不敢作为,有的则是不会作为。而前两者实际上都与反腐有一定关联。

  针对新出现的这些不作为行为,《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指出,这种官员没了好处而“为官不为”的现象不能归罪反腐败。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则认为,因“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缺少“官德”的表现。

  事实上,对这种反腐带来的不作为现象,中央也开始关注。2014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曾严肃指出,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

治理不作为

  “乱作为”是腐败,“不作为”也是变相的腐败,甚至是更大的腐败。这已越来越成为反腐工作中的共识。

  在整治“为官不为”现象中,中央的推动扮演了重要角色。20146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怒批,有些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并把这称为“尸位素餐”。认为这样的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

  此后,整治不作为力度加大。全国众多省市相继投入到整治“为官不为”现象中。

  20147月,甘肃下发《关于开展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对7种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河南开展的“为官不为”和“衙门”作风专项治理,仅在2014年前8个月,就发现问题、查处案件789个,纪律处分、组织处理1398人。

  辽宁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试行)》,明确领导干部15种不作为不担当的情形将被问责。符合这15种情形的党政领导干部,将依规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随后,关于治理不作为的行动逐渐增多,对“不作为”的整治也在层层升级。

  今年2月,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及,对懒政庸政怠政要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

  在总理的三令五申和督察问责后,治理庸官懒政内容首次纳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几个月之后,国务院大督察相继曝光了两批“为官不为”的官员,数量达208人之多,遍布20多个省(区、市)。

  在国务院公布的这些不作为官员中,有县处级,也有地厅级。从处罚措施上看,有诫勉谈话的,也有受到党内警告乃至免职的,个别违法者受到刑事处理。

  其中组织处理的方式,就包括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多种形式。

  从地方政府的整治行动来看,针对所涉及的不作为形式,处罚方式也更为多样化。一些民众厌恶的懒散作风、服务态度等问题均纳入到整治行动中。

  不过,从国务院督察组的行动来看,公布不作为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国务院大督察公布第一批问责处理结果之前,还专门发出通报,对全国第二次大督察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

  这些被表扬的省份,既有官员被问责查处的省份,也有其他省份。不同的是,国务院表扬的是集体,而批评的时候则把不作为具体到每一个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