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西城法院倾力打造“四位一体”大诉服新平台
诉讼服务无死角 群众需求全覆盖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12月9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向公众展示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小额速裁“四位一体”的大诉服新平台,为来院群众打造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流程简便顺畅、权益及时保障的诉讼服务新格局。
记者看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48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大厅里,有安检、导诉、查询、速裁、休息等8个功能区;有立案登记、诉讼费收取、诉调对接等5类11个窗口;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心理驿站、专家解难等16个诉讼服务单元,服务项目多达28项。
据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办公室负责人高玉峰介绍,自2008年西城法院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共接待群众咨询48555人次,代书起诉书35533份。
在诉讼服务大厅,除了案件信息查询机、当事人休息区、导诉台、材料转交、档案查询以及残疾人轮椅、老花镜、饮水机等各项诉讼服务和人性化细节外,更受欢迎的是一系列具有西城法院特色的诉讼服务。
诉讼服务大厅的心理驿站今年上半年已经为289人提供了心理辅导。心理驿站的旁边,是人民调解工作室,对于一些事实争议不大的纠纷,当事人经导诉台指引,可以来到这里先做调解工作,做通了就直接到法院对面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然后由旁边的小额诉讼法官直接进行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对面,还专门开设了一个专家解难窗口。专家解难窗口每天会安排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领域的高等院校法律专家“随堂坐诊”,为前来寻求专业法律帮助的老百姓答疑解惑。“群众可能会需要的,都是我们要想到的,诉讼服务无死角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办公室负责人高玉峰说。
“立案登记制改革就是为了保障百姓的诉权,面对急增的立案数,立案法官必须扛起担子。”西城法院立案庭负责人张晖介绍,西城法院立案庭在大诉服新平台的统一协调下,延伸职能对各类纠纷进行繁简甄别、对口分流,通过开展专业化诉前调解,让汇聚到诉服大厅的矛盾纠纷各归其位,有序流转。据介绍,为了最大程度便利当事人,西城法院早在2008年11月就开展了网上预约立案工作,截至今年11月,西城法院已受理网上预约立案1万余件,约占西城法院整体收案量的五分之一。对于有些身在外地因为经济、行动不便等原因无法亲自来立案的,还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立案,西城法院立案庭设有专人负责接收。“不管是网上预约立案还是邮寄立案,都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减轻当事人诉累。”张晖如是说。
与西城法院建立诉调对接合作机制的单位一共有65家,这些单位范围涵盖了医疗、劳动、金融、互联网、消费、物业、特殊人群保护等多个领域。为了更好地开展诉调对接工作,西城法院成立了北京市法院首家诉调对接办公室,并在诉讼服务大厅专设诉调对接窗口,成为引导当事人选择利用诉调对接机制化解矛盾的第一站。凡是经导诉台引导过来的纠纷当事人,诉调对接窗口的工作人员会根据纠纷所属领域委托相关单位在诉讼服务大厅的诉调对接室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后法院直接进行司法确认,实实在在地构建起一条矛盾化解的缓冲带。
今年年初,西城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多元化纠纷改革示范法院。今年,西城法院通过诉调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共计化解各类纠纷4832件,司法确认980件,诉前调解和诉前委托调解的案件平均结案用时为25天,较同类案件诉讼程序节约时间65%。
“小额诉讼就得让当事人能一步到庭。”这是西城法院院长蔡慧永在小额诉讼审判庭搬进诉讼服务大厅时反复向法官们强调的一个理念。据悉,2014年10月,小额诉讼审判庭正式从审判区搬出来,在诉讼服务大厅安营扎寨,位置就在立案窗口的旁边。一部分争议不大的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物业供暖纠纷,经立案法官立案后,直接转到小额诉讼庭快速裁判,不少当事人当天就能拿到生效文书。这也意味着小额诉讼庭法官每个工作日都是满负荷运转,近3年,小额诉讼审判庭人均结案量500至650件左右,每起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为8天。
在通报会召开当天,西城法院与西城区司法局再度联手,签订了《西城法院西城司法局协同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人民调解员培训基地和法律援助工作站。据西城法院副院长杨平胜介绍,西城法院在开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历来都同主管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的西城司法局有着密切合作,此次框架协议的签订,明确了包括建设专业性调解组织、打造精品调解平台、建立律师和解制度、推动公证机构参与多元化解工作、加强多元调解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合作项目。“此次合作两家单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将为西城法院四位一体大诉服新平台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极强助力。”杨平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