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乡村走来,向美丽走去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如今,由地方自发自觉,到国家集中决策,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民间助力,“美丽乡村”已在国人心中开花结果。
留住村头村尾的大槐树、路边的石碾老井,抬头看到的即是翠绿的树木青草,放眼望去还有居民房前屋后那长满香蒲的池塘……
听到打造“沂蒙美丽乡村”的消息时,孙新脑海中当即浮现出了上述画面。作为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农工办副主任,他一直认为新农村应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城市发展靠实力,而乡村发展则要靠魅力。
11月29日,孙新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说,从2014年开始,沂蒙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拆房、不迁村、保护性利用”,宜楼则楼,宜房则房,抛弃大拆大建的思维定式,设计符合民俗民居特色、易于群众接受的建筑风格,提升风情,突出特色,彰显沂蒙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美丽乡村”,并不是沂蒙人独有的事情。11月13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王建国说,从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的标准,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
由来
“美丽乡村”由何而来?
人们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等诗句中,或许能看到生态村庄的影子。而要查询乡村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还得从晚清政府说起。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由晚清政府颁布,拉开了农村“乡村治理运动”的序幕。到了民国时期,多个省区也发动了主要侧重于农村政治建设方面的“乡村自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经历了“以粮为纲”、市场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阶段,期间,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
十五届三中全会,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提出了要求,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真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则始于十六届五中全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被明确提出。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浙江省安吉县的“中国美丽乡村”计划。
此后,“美丽乡村”一词由一乡一隅进入大众视野。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虽未明确提出“美丽乡村”计划,党的十八大报告却提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
这一时期,以安吉县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探索已小有成效,这些地方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还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感召”,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也渐成规模。
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自选动作各具特色,国家层面的计划也呼之欲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这无疑点燃了国人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
乡村建设标准从“有没有”“够不够”到 “好不好”“美不美”,由农耕文明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乡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文化生活、道德风尚、社会治理都成了乡村重点关注的内容。
启航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超越现实发展条件而急于求成。仅靠大量财政资金打造的美丽乡村是不可持续的。”11月13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王建国如是说,
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王建国表示,财政资金的注入之外,政府更应重视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与金融合作等模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机制,合力推进。
正像王建国说的那样,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各具特色。临沂人依托沂河叫响了“滨水生态”名片;在大多数中国人对“慢城”的概念还十分陌生的时候,生态环境良好的南京市桠溪镇正式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福建省永春县,推出了乡村建设的法治景观……
而浙江松阳的美丽乡村建设,则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
有着1800年历史的松江,境内至今保留着百余座传统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人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美丽经济的同时,还动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来维护“绿水青山”,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当悠久的历史碰上新潮的互联网,松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变得别有趣味。
松阳县政府与一家名叫“淘实惠”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联盟,签订电商创业扶持合作协议,鼓励和带动当地人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致富。政府看到了电子商务对农民脱贫增收带来的巨大效果,茶农也将自家种植加工的高山生态茶利用网络销往客户手中。
仅今年前10月,松阳全县茶叶网上销售额已超过1.35亿元。松阳县电子商务销售额9.83亿元,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4.34亿元,
11月28日,首届“互联网+美丽乡村”发展论坛在浙江松阳举办,来自业内近250名专家学者聚首,共同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让美丽乡村变得更具魅力和发展潜力。
就在各地政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之时,民间助力也迅速崛起。
2014年,由民间非营利性学术与技术团体发起的“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致力于突破农村规划、农村景观建设、农业和农村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瓶颈,提升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撑。
展望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从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了解到,11月20-21日,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年会暨美丽乡村建设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联盟21家理事单位、高校相关专家及全国典型示范村代表等参加本次会议。
湖北鄂州峒山村村主任陈建军是美丽乡村技术联盟里少有的几个村干部,扎根在基层的陈建军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与问题有最直观的感受。
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峒山村纵横交错的道路修了起来,居民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尴尬。
如今,这个村已经初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老百姓生活方便多了!”生活品质提高了的峒山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不吝赞美之词。
“但是,村沼气服务网点较少,并不能完全保证农户的正常用气。”这位纯朴的农家汉子提出了目前峒山村存在的实际问题。陈建军说,受制于资金,污水处理设备缺乏,村里的污水,并不能得到很科学的处理。除此之外,农村秸秆也存在浪费严重的问题。他认为这和收购价过低有直接的关系,农民不会因为“一块两块的钱”而大规模打包将秸秆送去集中处理,他们认为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外出打工来的实在。而反观另一方,循环农业企业想收秸秆而不可得。
“村镇一级想做却不知如何做,企事业想投入却找不到参与渠道,归根结底是缺乏一个平台,一个发挥各方优势的合作平台。”在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年会上,联盟理事长、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如是分析。
这并不是峒山村一个村庄的烦恼。当经济与环保两厢较量时,选择的天平往往偏向于一时一地的得失。长江中游一较大的支流,由于挖沙人的满河挖掘,过去宽阔的河面,充沛清澈的河水,已不复见,徒留下裸露的河床、大大小小的沙堆……
早在200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这无疑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敲响了警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负责人、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表示,建设美丽乡村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联盟会议上,唐珂介绍,在过去一年里,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两项重大进展:一是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二是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展望以后的工作中,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吸收各方力量,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作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方法、模式。”
唐珂的上述观点,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车生泉教授的认同,车教授明确表示美丽乡村的发展主要依靠三个板块,分别是政策、规划以及技术。
车生泉认为,政府的宏观决策以及政策支持是美丽乡村成功的关键,希望通过技术联盟将科技成果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尽快搭建政策、科研、企业、农村一体化交流和互助平台,为政策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企业及农村进行牵线搭桥,为政策制定和咨询、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需求等衔接,为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化发展服务。
由地方自发自觉,到国家集中决策,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民间助力,“美丽乡村”已在国人心中开花结果,从乡村走出向美丽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