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秸秆综合利用“一举多效”

    本报讯(通讯员曾庆朝 袁永强) 河南省南阳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取得成效。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委书记刘中青介绍说:“宛城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每年秸秆禁烧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今年宛城区探索出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和回收、青贮等相结合的新路子,综合利用一举求多效,达到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土壤结构、解决了禁烧难题、减少了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功效。”

    秸秆还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近日,位于该区汉冢乡的南阳市顺达专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邢勇征,指着新购置的3台秸秆还田机高兴地说:“今年政策真好,每台机器区、乡补助3700元,加上宛城流转种的1000亩玉米,每亩补贴10元,今秋仅补助就2.1万多元。”

    为了深入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宛城区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机补贴力度,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该区共投入秸秆还田、回收利用、青贮等综合利用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区乡财政共拨付资金600万元,100万元对新购置秸秆还田机的农户每台补助30004000元,500万元对承担秋季秸秆还田作业的农机合作社或农机户每亩补助10元。该区群众购买秸秆还田机的积极性高涨,新购置秸秆还田机达到300多台,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参与到秸秆还田中来。

    村民李德生手捧着粉碎后的秸秆说:“秸秆还田省时省力,还增加土地肥力,每亩地能够节约购买化肥成本60多元,今年宛城的10亩玉米地全部实现秸秆还田。”

    近年来,宛城区虽然不断探索秸秆禁烧源头治本之策,但由于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秸秆综合利用覆盖面积较小等原因,每年仍需“看死盯牢,经济重罚,被动防范”,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以后,不仅省时省力、节约资金,而且让广大基层干部从年年禁烧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

    秸秆还田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在过去,秋季过后,大量的秸秆堆积在田间地头和沟渠,不仅浪费了资源,容易产生火灾,而且秸秆腐烂以后会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实施秸秆还田以后,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同时该区还通过秸秆回收、青贮、秸秆发电、制造有机肥、生产秸秆乙醇等方式实现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全镇依托盛源、如泰等7家肉牛养殖场,建成标准化秸秆收购站8个,综合收储能力12800吨以上,按亩产秸秆1.2吨、吨价50元计算,每亩让农户实现增收60元。”宛城区红泥湾镇主抓农业的副书记赵志昊算了一笔账,“加上秸秆青储,今秋秸秆饲料化青储能力近7000吨,等于节约粮食1600吨,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目前,宛城区60万吨秋季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85%,加上秸秆回收率7%,秸秆青贮率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