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进村,法律便民
湖北恩施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湖北恩施州以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为契机,采用市场机制,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聘请律师为农民、政府提供咨询、培训、诉讼代理服务,找到了一条法治落地的有效路子。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人均GDP全省倒数第一。2011年至2013年,恩施州信访量连登湖北省前三甲。近年来,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精神,恩施州以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为契机,采用市场机制,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开展“律师进村、法律便民”,聘请律师为农民、政府提供咨询、培训、诉讼代理服务,找到了一条法治落地的有效路子,形成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官司输得心服口服
11月3日,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大峡谷村民向学清,看着热闹的集镇,笑得合不拢嘴。可就在2013年,他还为2000多亩林地的政府公益林补偿金,差点拿起锄头和邻组的村民打了起来。
“当初这片山林,说好了是两个组一起承包,凭什么他们分的钱比我们多?我们六组200多人,七组才20多人,我们人比他们多。”作为恩施市沐抚办事处木贡村的村民小组组长,向学清表示不服。
为此,他带着六组的村民与七组村民争执起来,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好几次差点和七组动起手来。村民们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儿,就是去村里和办事处堵领导、围办公室,非要讨个说法。
恩施市沐抚办事处副书记周平向记者回忆,“我们前后调解了几十次,村民就是不买账,都觉得我们偏袒另一方,每天办公室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完全没办法正常工作。”
沐抚办事处成立于2008年10月,地处恩施市西北部,下辖前山村、大庙村、营上村、木贡村、高台村、沐抚居委会,共有177个村民小组,30088人,国土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
周平说,过去,农民因为林权、土地等纠纷到政府讨说法是家常便饭,“遇事就围、有事就闹、有求就访”成为当地农民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信访是基层社会治理最紧迫的事。
为了根治这一顽症,2013年,恩施州政府把“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作为工作出发点,率先试行引入律师参与处理涉法涉诉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让“第三方”律师提供不偏不倚的法律服务,为法治恩施建设破题。
因群众闹访而头疼不已的沐抚办事处,因势利导,投入5万元,为村里聘请了七人律师顾问团,建立了“坐诊”“巡诊”以及电话、微信、QQ、视频咨询等多种法律服务平台,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诉讼服务,还特别将印有律师姓名、电话、擅长专业等信息的“法律便民服务卡”发到了每户村民的家中。这张小小的卡片,被尝到法律服务甜头的群众称为“家庭的法律医生,权益的守护门神”。
也正是这张法律便民服务卡,让向学清和村民们对长期纠结的问题看到了希望。
向学清称,7个律师他们挨个问了一遍,都建议他通过打官司来解决。最后,大家合计了一下,集体打官司反正是村里出钱,就试一试。
开庭那天,法庭坐满了人,六组和七组的代理律师对簿公堂,互不相让。最后,六组村民输掉了官司。
代理此案的湖北图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继学表示,“几百个村民都相信我,我非常感动。但是根据《合同法》,因为没有共同承包林地的原始合同,六组村民无权享受七组林地的补偿金。”
对于这个结果,向学清输得心服口服。“虽然我们人很多,但是理由站不住脚,法院的判决是公平的。”他说。
这场官司,让积怨已久的两组村民,又和好如初。
镇长法庭认错道歉
类似木贡村的林权、土地等纠纷案,在恩施州比比皆是。为了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烦心事,恩施州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请法律顾问进村入户。州、县市两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93个法律顾问团,为3829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聘请了法律顾问,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
长江三峡库区巴东县的村民税明颇,站在花岩坡上,看着眼前的庄稼地,笑得很开心。
2014年以前,这块地被政府错划给了其他人。而今,法院判决政府败诉,镇长还在法庭上认错道歉,这让税明颇长期纠结的问题化解了。
原来,上世纪90年代初,巴东县茶子店镇政府改造花岩坡时,并没有按照法定程序收回税明颇承包的这块荒地,也没有注销他的自留山证。后来村里为了发展经济,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直接就将这块地承包给了乡镇企业。税明颇一气之下,卷起铺盖去上访。
2014年的夏天,律师顾问团进村的消息传到了税明颇的耳朵。抱着试试的心态,他找到了律师,律师主动帮他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律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税明颇一纸诉状把镇政府告了。
不到一个月,法院就判决撤销政府收回税明颇自留地的行政决定。法庭上一番辩驳,茶子店镇政府也输得心服口服,税明颇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政府撤销了之前的行政决定。
茶子店镇镇长郑爱华在法庭上坦言:“政府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好表率,才能够引导农民守法。这件事儿我们的确错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恩施州以“法治恩施”建设为契机,将政府权力关进了法治的笼子。通过将律师引入行政决策过程,限制了政府的盲目决策、随意决策,严把了依法行政关口。此外,通过建立律师评议机制,邀请律师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文件、合同等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政府“划定红线、守住底线”。此外,律师顾问团研判涉法涉诉疑难问题,改变了政府单纯靠经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用法律树立了政府的威信。
在郑爱华看来:“掏钱购买法律服务,让农民监督政府,也让以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的作法一去不复返,这是向依法行政、科学执政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
村民捐建法德讲堂
陶全清,这个恩施州鹤峰县土家族女儿,曾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如今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衣锦还乡后为村里捐建了一所法德讲堂。然而,在她那张灿烂笑脸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苦涩往事。2012年,陶全清自家林地被登记在别人的林权证上,这让她感到诧异。
原来,陶全清外出创业之前,家境困难不能及时缴纳自家林地的税款,便把土地交给村里保管经营,并和村里约定,有朝一日交清税款,林地依然归她所有。
在陶全清看来,没有征求她的同意就把林地划给别人,她无法接受。不仅她不服,从村委会拿到这块地的村民也不服。
于是,陶全清拿着当年的协议原件,找到了乡里的司法所。反复查证后,司法所向经营林地的村民讲解了林地归属的法律依据,以及不归还林地的法律后果。村民消了心中怨气,归还了林地,陶全清也向他们支付了多年的林地保管费用,两人皆大欢喜。
事情虽然圆满解决,但是陶全清还是有个心结。她没想到,家乡村民的法律意识还这么淡薄。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识法。没有法律,企业就无法运转,一个村也是一样。”正在他乡创业的陶全清当即做出了一个决定,捐20万元建一所法德讲堂,为乡亲们提供学习条件,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
现在,在邬阳乡,去法德讲堂听课已经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儿,每家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才不会在以后栽跟头、吃大亏。
在恩施的村寨,多元化的学法平台越来越多,老干部、老党员、乡村医生、教师、能工巧匠、创业能人等专业人才已成为农村普法的新力量。尊重法律、依靠法律,已经蔚然成风。
目前,在律师顾问团的参谋下,恩施市政府废止了与国家《公务员》法相违背的市公务员离岗创业政策决议;龙凤镇依法纠正了关停矿主采矿场的处理决定;鹤峰县邬阳乡政府改变态度,为库区移民追加了800万元补偿款……在恩施州,政府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越级非法上访的群众越来越少。
据恩施州司法局局长万雪峰介绍,自“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开展以来,全州法律顾问共解答法律咨询4.2万余人次,参与调处纠纷5500余起,为相关部门提供法律意见书1400余份,赴省进京越级上访人数分别下降60.4%和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