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南召县千余“百姓调解员”活跃基层
百姓事儿自己调 棘手矛盾就地解
本报讯(曾庆朝 廖涛 学现)“这地都没有说好,你们就开始施工了,停下,停下,等协商好再开工。”10月30日,在地处深山区的河南省南召县白土岗镇花子岭村,村民董小五一脸怒气地叫停了村文化活动广场的施工队。
原来,20天前花子岭村村两委决定在董小五家的菜地上建村委会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董小五一家人长期不在村里居住,就委托家里一位叔叔来办此事,原本已经达成协议的双方,却临时出现了争议。
“本以为这里的活动中心只需要盖一层,今天到现场一看才发现是两层,这样我家菜地被阳光遮挡得太厉害。”董小五说。闻讯赶来的村干部与董小五协商半天仍不行,无奈的村干部只能叫来董九中帮忙调解。
今年72岁的董九中是花子岭村的百姓调解员,以前在村里担任过治保主任,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匆匆赶来的董九中拉着董小五在施工现场坐了下来,耐心地听着董小五讲述事情的经过,一会儿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一会儿语重心长地给出建议。最终董小五和村里达成协议,同意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村里再拿出500块钱作为菜地的补偿。
“村里很多事儿都是为争一口气儿,小五也并不是为了钱才拦着不让盖,只是觉得村委会没跟他讲清楚,我给说道说道,理顺了他心里这口气儿就好了。”董九中说,村里聘请他们这些老人做调解员,就是看重了他们在村里的威望。
在南召县,像董九中一样的百姓调解员有1140人,他们或是村里的老干部,或是老党员、老教师,村里聘请他们做“百姓调解员”,在正式上岗前,由县司法部门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这些“百姓调解员”活跃奔走在田间地头,依据法律法规、乡规民约、道德规范、公序良俗,运用法律、亲情、道德力量,调处农村宅基地纠纷、邻里瓜葛、家族矛盾、老人赡养、土地纠纷等方面的各种棘手矛盾,及时化解身边矛盾,用“民调”的办法补齐了“官调”的短板。
该县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百姓调解员队伍,由群众推选那些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熟悉法律知识、说话管用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老族长等“四老”作为“道德法庭”百姓调解员。用他们遵纪守法,微言善举来影响、感召身边人。不少群众认为,百姓调解员热心肠、威望高、经验足、办法多、敢担当,遇到麻烦和困难都愿意请他们帮忙解决。
以情动人,以“理儿”服人,成为百姓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的法宝和技巧,遇到邻里纠纷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心平气和地让双方各自陈述矛盾,摆摆自己的“理儿”,调解员们畅所欲言给相互评评“理儿”,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症结”,思想疙瘩解开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在南召县白土岗镇“道德法庭”,今年经“草根法官”调解的各类纠纷共60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南召县白土岗镇是矿产资源大镇、工业经济重镇,由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维稳工作任务繁重。该镇创新实施了“百姓调解”工作法,每个行政村选聘3-5名百姓调解员。目前,全镇共选聘百姓调解员93名,实现了28个村全覆盖。为充分调动百姓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镇里对百姓调解工作实行补贴制度,凡调解成功的纠纷,对其调解案卷进行评审,符合要求的,根据难易程度每卷分别给予50元、100元、200元补贴。年终设百姓调解单项奖进行表彰,评出“十佳”百姓调解员,在全镇工作会上披红戴花,并给予现金奖励。
5年来,该镇运用百姓调解机制化解调处矛盾纠纷856起,其中疑难案件300余起,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13起,有效防止矛盾激化45起,避免10多起流血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和信访稳定先进乡镇。
各乡镇司法所把每月15日定为“道德法庭”例会日,利用例会对各村民调主任和百姓调解员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和调解技能培训,对复杂疑难纠纷进行分析、“会诊”,集中力量进行化解,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这一良好的工作方法,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干部处理民间纠纷大量的难题,又解决了用法律也难以解决的“鸡毛蒜皮”事,不仅农民们节约了诉讼成本,而且快速简便处理了矛盾,促进了邻居团结,深受社会各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