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地联动“织网” 管控不留死角 长沙监狱开启帮教治理新模式
本报讯(记者任少华 □周钢 汪新汉)湖南省长沙监狱注重将监狱工作与社会治理相融发展。监狱政委郑立新和监狱长汪淼对记者介绍说,监狱工作社会化是监狱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融进社会大局空间,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多角度、多层面地与社会对接联系,强化社会责任,降低行刑成本。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该监狱积极创新治理方式,在帮教、帮扶、安置工作上,通过构建网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信息通道,实现了教育改造工作与帮教帮扶安置并举,推进了监狱工作社会化,形成了监狱和社会资源互通互动的新格局。
帮教形成网络
2014年以来,监狱党委积极协调配合政府帮教安置工作,建立起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帮教安置工作网络,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网络体系。并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刑人员刑释衔接工作的意见》、《刑释人员帮教安置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和规范了帮教(安置)工作目标任务、岗位职责、运作程序和工作措施,形成了科学、实用、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帮教安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与此同时,监狱积极协调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帮教安置基地。目前,监狱已与长沙市雨花区政府、天心区政府、宁乡县政府、株洲市茶陵县政府等5个区(县)建立了帮教安置基地,安排了500名刑释人员。
与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对接,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教育顾问,对民警开展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培训,组织专家教授参加心理咨询活动,对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改善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
帮扶重在解困
该监狱定期邀请地方政府部门向服刑人员宣传党和政府帮教安置的方针政策、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最新动态;邀请群众团体、民营企业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服刑人员亲属等入监开展“一帮一”、活动,为服刑人员送亲情、送温暖,零距离表达温暖关怀;邀请服刑人员原户籍区域帮教工作者、原工作单位和社区(村委)领导以及原户籍地回归社会走向新生的刑释人员,到监狱开展跟踪规劝教育活动或进行现身说法,靠“乡音”“乡情”“乡声”感染进行帮教。
对服刑人员家庭困难者,监狱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情况,帮服刑人员排忧解难,激发他们自觉改造的积极性。刑释人员戴某,在服刑期间,通过株洲市茶陵县司法局对其耐心细致的帮教,并为其家庭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其刑释后,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赢得了所在村村民的信任,通过村民选举担任了村委会会计。
安置措施到位
长沙监狱在服刑人员刑释前一个月,将其改造表现、综合评估意见、刑释日期、帮教建议等信息及时传送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刑释人员的不同情况,制定安置帮教个案,提前做好衔接管控、安置帮教准备。对刑释“三无人员”等重点帮教对象,当地司法部门根据监狱提供的刑释日期,当日派人将其接回,列入重点管控范围。
为了实现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网上录入、流程网上管理、绩效网上考核,从源头上确保监狱与地方政府同步掌握刑释人员基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长沙监狱将400余名刑释人员的信息并入到地方政府的刑释人员管理系统,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根据监狱提供的刑释人员情况信息,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教措施,并将刑释人员的接收管理、安置帮教、就业等情况反馈给监狱,以便监狱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育改造方式,确保刑释人员能顺利“回归”社会。
长沙监狱通过与社会无缝对接,使帮教率达到100%,帮扶率达到98%,安置率为80%,重新犯罪率下降到1%,为建设法治湖南、和谐湖南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