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法”剑指保健品

    新《食品安全法》剑指保健食品,旨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此举不仅有利于整肃行业内的非法生产、经营及宣传等乱象,更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理性消费。

 

  广受中老年人青睐的保健品,一直因部分产品存在功能夸大、标签证号缺失、产品真假难辨等乱象而备受诟病。为此,堪称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审批、功能宣称等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定。

  业内人士认为,新《食品安全法》的更新旨在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利于整肃行业内的非法生产、经营及宣传等乱象,更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理性消费。

老年俱乐部推销保健品

  1018日,市民王先生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反映,北京一家老年俱乐部经常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其父母半年多来一直服用一种壮骨粉的保健品,说是能补钙,他很担心其成分的有效性。当日下午,记者随王先生来到天坛附近一家老年人俱乐部,屋内的喧哗声淹没了接连的敲门声。记者推门一看,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里人声鼎沸,4名穿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向几位老人推销保健品。

  “大妈,您买点茯苓胶囊吧,这个补肾、助睡眠,效果很不错。”销售人员指着墙上的宣传画说。

  屋子四周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保健品,骨胶原、枸杞茯苓胶囊、蛋白质粉等。壮骨粉被放在了最上方,分为无糖型和低糖型两种。这些保健品价格不菲,高的388/盒,72/盒的壮骨粉只算低端消费。

  此外,一幅壮骨粉的大宣传单贴在墙上的醒目位置。“从壮牛脑髓、脊髓、骨髓中提取的骨髓精华,能够全面补充骨骼和骨关节营养,达到合理补钙的目的。”说明内容甚至提到壮骨粉具有调节肠胃、血压、血糖等各种功效。

  壮骨粉的标识是保健食品,销售人员拿出几份宣传册介绍其神奇功效,包括强壮脏器、改善失眠及肠胃无力、抗脑衰等。

  “壮骨粉补钙真那么有效吗?”记者问。

  “我们的产品卖了5年了,很多老年朋友还能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旅游,就因为他们坚持吃壮骨粉。”推销员补充说,“现在买24盒可以赠送8盒,活动截至本月25日。”

  同时,用购买保健品所获积分换取礼品的活动,也吸引不少老年人光顾俱乐部。“2000积分可领取洗衣柜或收纳凳;15000积分可领取豆浆机或煎烤机……”屋内摆出的各种礼品,让老人们看得眼花缭乱。

  “不错,吃了半年,腿不酸了,走路有劲了。”走出俱乐部,一位老年男士正将一箱壮骨粉捆绑在自行车后说道。

  尽管媒体多次报道过老年人买保健品受骗的事例,但面对商家“吃不好退钱”的承诺,老年人往往盲目轻信,最终掏腰包买单,还往往一次性购买很多。

  退休前在一家食品研究所工作的工程师韩立娣向记者表示:“壮骨产品是否有效得看个人情况,如果老年人骨密度确实低,刚开始服用可能效果明显,但骨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服用,也可能没什么效果。”

  目前,保健品推销常以现场检测、专家义诊、健康讲座为招牌,诱使老年人掏腰包。

  “一些老年俱乐部经常一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一边向老年人推荐保健产品,这也是抓住了老年人迫切想通过吃保健品改善健康的心理。”韩立娣说。

  此外,王先生告诉记者,小区附近有保健品专卖店可以免费检查身体,父母有空便去。有一次做完检测之后,就买了4种保健品,花了近3000元钱,他们听推销员说这些保健品正好可以治他们的老年病。

  在韩立娣看来,这些保健品并不便宜,但其成本往往只有几块钱,也都是用一些普通材料做成的,舍得购买的都是一些有钱的老年人,其实,只要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搭配,完全不需要吃保健品。如果老年人不嫌麻烦,可以定期去超市买一块牛蹄筋炖软吃,补钙效果并不差,而且都是纯天然补品,此外,有空在阳光下晒晒太阳,做做有氧运动也是很好的补钙方法。

新法对保健食品严管

  10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简称中消协)针对老年消费者发布提醒,切勿“以食代药”,不要过于依赖保健食品,误以为食用保健食品可以代替药物治病。

  中消协还表示,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功能有别、价格相差悬殊,加之一些经营者虚假夸大宣传,近年来已成为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据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保健食品投诉同比上升32.2%,其中对虚假宣传问题的投诉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

  中消协为此提醒老年消费者,在选购此类产品时,要注意查看产地、营养成分含量、保质期等信息,这些都是判断产品质量状况的必要依据。

  新《食品安全法》也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监管作了进一步完善。

  其中,第七十五条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老百姓担心的最大问题在于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比如,“非法添加”一直是该行业的痛点之一,关系到消费者人身安全。新《食品安全法》制定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功能目录的管理制度——原料目录明确原料用量和对应的功效,对使用符合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规定原料的产品实行备案管理,这也进一步明确了保健食品和其他食品的区别。

  此外,新《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中国保健食品诞生于1996年,已经有20年历史,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以“蓝帽子”注册获批的保健产品14967个,涉及的生产企业2600余家。2014年,中国保健食品的市场零售总额是1550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10.7%。直销、会销、传统业态分别位列市场份额的前三名。

  在社会老龄化和慢性病失控的大背景下,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街头发小广告、邀请听讲座、送小礼品、免费体验……通过这些方式向老年人出售保健品,已经成为骗取钱财的套路,很多老年人被骗数千甚至上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旭表示,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保健食品监管应该会成为最大的亮点:新法将其作为三类重点规范的特殊食品,进行了严格监管。例如对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进行了严格区分,强调保健食品在标签和说明书上,都必须宣告“本保健食品不得替代药物治疗”,保健品企业管理将备案与审批相结合,确保原料、技术创新的同时,也确保质量安全。

新法落实执行需配套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基本民生,只有以法治为保障,以道德为基石,才能最终保障食品安全。

  目前,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标示不明,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保健食品市场的常态。一些较大品牌的保健品,大都已经在外包装上注明“本品不能替代药品”的字样。但是销售人员在推销时,却会有意无意把保健品和药品混作一谈。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极力宣扬“药到病除”。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贵松看来,要保障新《食品安全法》的落实与执行,首先需要尽快颁布专门领域和配套机制的立法。在国家层面,还需要制定各个领域的行政法规,如保健食品管理条例;在地方层面,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如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其次,切实做好全程控制,从源头的安全管理到食品消费后的垃圾处理,都应在新的理念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其中,新法明确了对保健食品实行注册与备案分类管理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产品注册制度。注册制与备案制双轨并行的方法更适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目前实行的管理模式下,重点环节仍在审核前的试验部分,审批环节有一定的滞后性,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流程也将缩短。

  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境外保健品,专家提醒:保健食品不是普通食品,每个国家的保健食品都是依据其本国人的体质、营养状况生产的,其对于营养素的标准、三大营养素和能量需要量的界定都有区别,随便选用并不科学。建议消费者首先要辨别保健食品是否有相关的注册和认证,因为境外保健品无法在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官网上查询辨别真假,外文标志也容易存在翻译误差,一旦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在国内相关部门投诉受理,个人权益没有任何保障。

  有业内专家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将对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及“堪比药效”的营销形式进行严管,这可能令保健食品企业短期内产生阵痛,但长远来看,对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品牌建立等方面有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