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乌人心中的“老娘舅”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龚景永
一位怎么都不信“世上有解不开死疙瘩”的人民调解员,硬是“任性”地把那些难解的“家务事”“难缠事”一一解开了。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江东派出所“老娘舅”龚景永,用自己大半生的执着与追求,每天把各类治安纠纷“调”成了一道道暖心的风景。
九联“小娘舅”
年轻时的龚景永是出了名的忠厚人,还没成家的他因当了一次邻居纠纷说和的“中间人”而与调解结下了“一生情缘”。
一天傍晚,九联村两户人家因鸡啄菜地闹得不可开交。眼见两家由“斗嘴”变成了“武打”。24岁的龚景永当众喊了一嗓子,现场陡然安静下来。趁这个空儿,龚景永一把拉住其中一方,来到僻静处,摆事实、讲得失。随后又找到另一方如法炮制。结果,双方都消了气,熄了火。
“要不是景永,还不知闹成什么样呢!”不少村民感叹。从此以后,谁家遇到什么情况,就有人喊:“去找景永”,而每次到场,不管多大的“场面”,龚景永从不会让大家失望。
“有事找景永!”村民的信任让龚景永感到当个“中间人”比做其他很多事都有意义,只要村民有需要,总是用最短的时间赶到。从24岁到55岁,尽管先后做过村小组组长、村两委干部、支部书记,龚景永总是村民身边的“最能说成事”的“中间人”“调解人”,粗略一算,至少有2000多起。每一次成功的调解都是握手言和的感动,都绘就了动人心弦的美丽风景。
全国“好模范”
对于矛盾纠纷调解,龚景永像着了迷一样。
2009年4月,55岁的龚景永因其调解“名望”被义乌市公安局、司法局特聘,成为义乌市公安局江东派出所的一名人民调解员。
自从在派出所担任人民调解员后,龚景永在派出所与九联村两个调解室交替上班,再也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365天,基本上每天都有案子要处理,虽然工作确实有点烦琐,但这样的日子过得充实。”龚景永说。在他看来,只要能帮大伙解决棘手事、烦心事,自己无论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值得。
以双方当事人的满意为目标,以社会稳定和谐大局为宗旨,龚景永的每一天都是在纠纷调解中度过的。在他心中,社会平安祥和,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是再珍贵不过的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再难解的纠纷总有解决的办法。去年6月,安徽商人薛某因为一起经济纠纷,与一位外商发生了误解,双方起了纷争。在调解现场,龚景永将双方分开调解,双方终于达成谅解,那位外商后来还和薛某交上了朋友。
“江东辖区外国朋友多,有纠纷在所难免,但绝不能把纠纷推给别人,那样会损害义乌形象。”龚景永这样说。2013年下半年,一租住在辖区某小区的中非商人因急事回国好几个月不归,房东以为客人不再回,就把房子另租他人,商人回来后恼羞成怒。龚景永依照外国商人提出的5条意见,展开“分而谈之”的调解法,一条一条地解决,外国商人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最终紧紧握住了房东和龚景永的手,一个劲地说:“调解得公平公正,太谢谢了!义乌就是一个宜商宜居的美丽城市。”
龚景永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周边其他镇、街道的纠纷当事人也慕名前来求助。老龚说:“有些纠纷,当事人希望异地调解,只要找到我,我就乐意帮忙,毕竟,调解一起纠纷,就能够和谐一家人,影响社会一大片。”前不久,一女士因家庭原因打电话求助,61岁的老龚坐着公交车前往当事人指定的地方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见到急忙赶来的老龚,怒气已经消了一半,调解进行得非常顺利。
龚景永从事调解工作整整25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成功调解大大小小的民事纠纷1万多起,他先后被浙江省司法厅授予“省级人民调解能手”、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模范调解员”荣誉称号,成了义乌人心中的“老娘舅”。他说,自己一定无愧于这个称呼,有生之年,还能再调解一万起民事纠纷,等于再做一万件助人为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