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聚力打造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对外开放的北大门。2013年以来,包头市公安局举全警之力,破解制约包头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瓶颈性”难题,确定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以“平安包头”建设为载体,实施“123”工程,即立足一个基点、抓住两个关键、着力三个重点,聚力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全力构筑“城乡社区全面覆盖、单位内外无缝对接、空中路面科学集成、网上网下高效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服务民生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级巡控”筑牢街面防控

  为应对当前违法犯罪活动流动性、跨区域性、偶发性增强趋势,包头市转变原有静态巡控工作模式,解决街面防控力量薄弱问题,按照警务实战化要求,全市启动“四级巡控”,全力构建指挥高效、响应迅速、全警联动、全民参与的大巡防机制,作为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点,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四级巡控”是指市局、分局、派出所、社区巡控四级勤务模式。市局级负责市区繁华街面道路、车站广场、商业圈、金融网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巡控;分局级负责辖区内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内部单位、要害部位的巡控;派出所级负责辖区案件高发区域、路段、重要单位的巡控;社区级负责居民区、背街小巷的巡控。

  包头市对四级巡防力量进行整合,健全公安、武警、辅警联动制度,采取车巡和步巡相结合方式,每天出动巡逻车500台、警力1800人,开展全天候不间断巡逻。在岁末年初案件高发时期,市局、分局还组织千名机关民警下基层参与夜间巡控,增强社会面震慑。为进一步深化“四级巡控”,固化屯警街面、武装巡逻机制,包头市公安局在党政机关、车站、机场、广场、繁华商圈等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设置30个巡逻防控点,24小时值守,实行“高峰勤务”机制,高峰站点、平峰巡线,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启动“红袖标”机制,发动全市保安人员、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社区社工、交通志愿者、保洁工等5万名治安志愿者参与巡逻防控,组成5万个“流动摄像头”,进一步延伸巡控范围,形成大中小巡逻圈相互交织,点线面有机结合,“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的巡逻防控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在包头调研时指出:“包头市公安局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创造性地启动‘四级巡控’机制,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街面,近距离打击违法犯罪,面对面服务人民群众,有效提高了社会面治安管控能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大幅提升。”

全力构建视频防控网

  此外,包头市公安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投入资金5亿元,聘请清华大学、公安部一所等国内顶尖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采用目前最先进技术,计划用3年时间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数据共享”的城市视频监控体系,全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枢纽、周边卡口为藩篱、视频监控为核心、情报平台应用为手段”的全覆盖视频防控网。

  目前,包头市公安机关建设视频监控点位10946个,社会面三四类视频监控点位44109个,全市生命线工程、重点单位、要害部位等监控点,通过专线汇接到视频监控平台。对于暂无光纤资源接入的重点单位,通过与移动公司合作,运用最新的4G传输技术,采取应急调用、总包流量的办法接入视频信号,解决了专线年租费高的实际问题,节约成本80%以上。

  包头市累计投入3000万元,推进网综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全网覆盖、全时运转、全市互动、全警联动”的网综平台,形成以平台为依托、多种技术手段并存的工作体系。网络综合平台总计有服务器130台、交换机35台、总出口带宽290G,存储数据量4380亿条。平台具备查询分析、一键搜索、情报预警、网脉分析、QQ破解等特定专项功能,对进出包头所有互联网固网节点全部侦控。

  另外,数据采集由包头市政府牵头、公安推进,在社区每400户居民配备一名网格员,流动人口信息每周采集核对一次,重点人口信息每月采集核对一次,常住人口信息每半年采集核对一次,通过社工E通终端及时上传至公安云计算中心,保证数据准确鲜活。

  在全区率先研发治安防控管理平台,将重点单位、行业场所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屋、车、路、网、场、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信息,全部纳入到治安防控管理平台,完成了传统治安要素和信息技术要素的有机整合,形成从治安信息社会化采集、自动化比对、自主布控推送、分级管控处置的完整管控网络,实现对重点行业、场所、危爆物品的有效管控。平台运行至今,已采集信息2720余万条,推送预警106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