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长三角法学论坛聚焦“依法治水”苏浙沪皖携手治水

  916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举行的第十二届长三角法学论坛上,来自苏浙沪皖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专题研究长三角区域依法治水。

    据浙江省法学会负责人介绍,本届论坛之所以选址绍兴,不仅是因为大禹葬于绍兴,更是因为绍兴市秉承大禹精神,近年来依法治水取得突出成就。

    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促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五水共治’,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治出了法治意识,治出了干部新风,治出了百姓口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程渭山在本次论坛上表示。

    程渭山说,治水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更需要全面深化的依法治理。长三角城市大多地处水域的上下和交界地,对治水有着共同的责任。这次论坛研讨依法治水,必将为促进区域依法治水提供智力支持和法治保障,为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在论坛上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法是治国之本,把水和法结合起来,就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这次论坛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的一次有益尝试。

  他强调,要进一步办好区域论坛,必须明确职能定位搭好平台,创新论坛组织机制和研究形式,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开展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和综合研究,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力求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使区域论坛真正成为地方法治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坚持问题导向选好主题,抓好调查研究。坚持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的原则,重在解决法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要组织课题组调研组深入司法一线,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要注重研究实效做好转化,开拓法律研究的新局面新领域。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法学会要继续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做好成果的转化工作,在全国生态保护法治建设先试先行,从而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要拓宽转化渠道,真正使论坛发挥应有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和浙江省治水办常务副主任、省环保厅副厅长方敏分别作了题为《环保法治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浙江省“五水共治”专项行动所取得的成效与启示》的论坛主题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水污染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供水和节水法律制度研究”“水权取得与转让法律制度研究”3个专题,就长三角地区共存的水治理问题进行研讨。

   本届论坛对论文获奖者进行了表彰。这次征文共收到310名专家学者的投稿。文章大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从城市到乡村,从陆地到海洋,从地表水到地下水,从工业污水到生活污水,从太湖、洪泽湖、巢湖到京杭大运河、黄浦江、钱塘江,通过大量深入调查研究,全方位、全视角地剖析长三角水系的污染现状、原因,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法学会严把论文评审关,负责论文的终评工作,严格按照评审程序对三省一市上报的所有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组织匿名评审,并公示。

   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在论坛小结时指出,本届论坛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对本届论坛的选题、征文、筹办等相关工作具体指导;二是论坛主题具有区域特色,长三角区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但前些年,区域内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严重,跨区域的水资源矛盾突出,本次论坛紧紧抓住了长三角区域法治建设共性问题,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三是本次研讨人气高文气盛,充分反映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他希望进一步办好区域论坛,应进一步提提升区域论坛的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并要严把论文评审关,切实提高论坛研究水平。

    论坛还举行了“长三角法学论坛组委会”印章交接仪式,决定江苏省为下届论坛承办方。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马以主持,绍兴市委书记陈金彪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施基雄,江苏省法学会副会长吴乐勇,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胡虎林、牛太升,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武鹰,安徽省法学会秘书长孙荣传等参加了论坛。